白癜风暑假治疗计划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10625897.html

牵手语文,静静地教,静静地读,静静地写,自己亦是语文。

——静语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十月份,我们开始了“课堂教学”研修活动。

曾写过一篇文章《教师要站成一棵树》,课堂是老师扎根的土壤,离开了课堂,就成了无根之木。而我,离开课堂已然很久了。

决心重回课堂,从听工作室成员的课开始。

活动主题是“指向语用的读写实践研究”。这不是一个新话题,名师们、有思想的老师们都在研究着、实践着。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也是在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不少老师还是稀里糊涂,当然也包括我。

想起了“吕叔湘之问”。年,语言学家吕叔湘在《人民日报》撰文发问:“十年的时间,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便是语文教育领域著名的“吕叔湘之问”。

想起了叶圣陶先生的“例子说”。叶老在年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进行了一个讲话《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他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40多年过去了,语文教学似乎改进不大。老师们不太写,孩子们不太会写。究其原因,似乎没有用好课文这个例子。

培养学生先从培养老师入手。

我们就从学习解读文本开始,关键是从典型段落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自己试着仿写,体会在写作中的障碍所在,形成指导学生写作的支架。教学后让学生从片段入手仿写,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写作能力。

明晰思路后,工作室成员开始准备。

我也开始跟着老师们读教材。成员们五六年级老师居多,所以先了解五年级语文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对于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几个板块的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平日里,我们对于教材的理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在有了“既见到树木,又置身于森林之中”的感受。

要教好语文,必须要读懂教材。

听《慈母情深》一课时,一位老师谈到教材变化很大,增加了一些内容,当听到我讲这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时,她明白了增加的那段母亲工作环境的内容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场景描写,体会人物情感。

听《金色的鱼钩》时,听上课老师说,这篇课文上学期她讲过了,当时还是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没想到这学期调整到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让学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sy/12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