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端午哪里去明清街上访将夜
端午节是中国五个民间传统节日(其他四个为:春节、清明、中秋、冬至)之一。目前还在过端午节日的主要分布在东北亚、东亚、东南亚使用汉文字地域的国家和地区。我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把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松阳人过端午节无论是缘由、礼俗还是食俗,都有别于其他地方。端午节是一个非常古老、信息量非常大、遗传密码非常多的节日。 第一部分 端午节的叫法很多,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至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是传统节日中别称最多的节气。不过松阳人只称端午节、薄饼节、端阳节、重五节,偶称女儿节、孝敬节。 端午的“端”,古语为开头、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就是“初五”。晋代名人周处所作《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根据松阳史志办李伟春先生的考证,又因避唐玄宗八月初五生辰讳,改五月端五为端午。 据南北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古时,用天干地支纪年计时。在十二地支中,“寅”为农历正月、“午”为五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另外,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俗称“躲五”“驱五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叶节”等等。由于五月不吉利、五日不吉利、午(五)时也不吉利,因此,又派生出打扮闺女、出嫁女儿回娘家避祸等,成为“避午节”了。 关于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有纪念屈原、伍子胥、孝女曹娥的,还有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龙的节日、恶日禁忌等等。松阳普遍的说法是与唐末黄巢造反有关联。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忠君爱国,但后被赶出都城,流放外地。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渔民划着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沿岸百姓向江中抛入饭团、倒入雄黄酒,以免蛟龙水兽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是关于端午节的第一个传说。南宋女词人松阳张玉娘亦曾写过“端午”咏怀:晓糁蒲玉泛琼浆,臂结红丝暗自伤;莫谩相逢宜楚节(端午),独怜清梦隔潇湘。那时认为端午与屈原相关。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原为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奔向吴国,助吴伐楚,报了杀父兄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子胥自刎而死,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时期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曹娥是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另外,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前面说的不吉利,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称此日所生的孩子为“五日子”,一般都不敢抚养。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范晔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松阳亦有“正五九不搬厝(正、五、九月不搬迁)”“正五九不出栏(正、五、九月家畜不出栏)”的说法。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为主题,因而出现了与此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不过,松阳老百姓所知道的有关端午节的习俗,与黄巢起义更有直接的关系。 说的是唐朝末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无算,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地逃难。 这一年五月初四日,黄巢的军队驻扎松阳城西望松岭,兵临城下。黄巢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往野外逃命。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拦问:“大嫂,你急急忙忙地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城里的男人都被征兵,我们这些老老小小只得逃命了。”黄巢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香火。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儿子。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黄巢听后,颇为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你快快回去,用菖蒲、艾草和蒜头挂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端午节,黄巢的军队进入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着菖蒲、艾叶、蒜头。为了遵守对那妇人的承诺,黄巢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松阳老百姓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叶和蒜头,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至于为什么用菖蒲、艾叶和蒜头?民间的说法是,菖蒲像黄巢兵将的刀剑、艾叶像其战旗、蒜头像鼓槌。有诗云“端阳艾叶如旗招百福,午日菖蒲似剑斩千妖”。这样看来,“黄巢说”倒也不是空穴来风。 其实,在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松阳就有端午节。在水南街道瓦窑头村营盘背山坡,曾出土新石器时代柳叶形石镞和圆柱形石锥,还有大量席纹、网纹等纹饰的商代印纹陶片;在叶村乡河头村占安山坡地,也曾出土新石器时代石镞和商代印纹硬陶的器物碎片,印纹硬陶的坯泥含有少量的杂质和砂粒,烧成温度较高,通体拍打回纹、米筛纹、麻布纹、曲折纹等纹饰。后又在水南街道塘寮村南侧的屋后山,零星出土了商代印纹硬陶片和西周时期原始瓷豆等文物;在新兴乡大石村西首的小山坡,陆续出土大量商代印纹硬陶罐、壶、盉以及西周时期造型各异的原始瓷豆、罐、罇等文物。这些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逐水而居,自比是龙的子孙。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这个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松阳这一带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这里祖先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他认为: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百姓断发纹身、“五彩丝系臂”“以像龙子”。张玉娘“臂结红丝暗自伤”,也与之吻合。 第二部分 从时序上看,端午节已经进入夏天。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故称之为天中节”。因此,古时候常常把端午与夏至一样看待。松阳农谚:“咥了端午粽,棉衣伆伆送;咥了端午粽,火笼旮旯囥。”说明此时完全告别春天,进入仲夏。 而这个时期,松阳这一带基本上多雨入梅。特别是五月初一至初五都会霝(下)大雨,做大水。松阳熟语“共时端午共时年”,意为大家都是同一日过年过端午的;但也有例外,松阳土话:“项弄侬人不整齐,端午过初四”。据各种版本《松阳县志》载:宋宣和十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康熙二十五年()、乾隆十二年()及公元年,松阳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时间都在端午节前后。其中,康熙二十五年,大雨四昼夜,赤塔埠房屋漂没,南门水漫七尺,舟行城市,傍河庐舍俱漂,淹毙人口无数;年,大雨数天,松古平原平均降雨量.5毫米,冲毁房屋幢,死亡21人。特别是端午节,松阳十有八九要霝“端午雨”,松阴溪会涨大水;因此,沿溪百姓常常提前一天即初四过端午,到了初五就可以安心“望大水”“逃大水”了。另外,松阳片山区的百姓也会提早一天过端午;初五日,他们提着灰汁粽子,结伴到平原地区的各自亲戚家送粽子,然后咥薄饼、过端午,最后相约一同回去。年端午节,曾发生到“阳”里过节回家的山区村民所乘坐的“天目山”翻车,造成17死2伤的特大交通事故。 对于端午雨,根据各地民间岁时占验习俗,认为端午节霝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不过,松阳人对端午雨习以为常,认为没有端午水倒反常。松阳有农谚:“端阳有雨是丰年。”清顺治《松阳县志》只记五月初一日占验情况:大热,晚有风雨,米贵;风从北来,人相惊,米大贵;其日芒种,六畜哀鸣;其日东风至夜不止,米贵;其日上辰巳日有雨,蝗虫多。而没有初五的岁时占验习俗。但是,松阳农谚“五月弗热,五谷弗结”“五月旱,仓仓满”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即应该多晴少雨、高温少凉。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时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松阳童谣“毛桃兒咥起病,黄瓜耷兒送你命”,也反映这个时期气候与疾病的相关情况。 端午时值仲夏,多雨多霉天,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常常用兰草汤沐浴防疫。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据《礼记》载,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大戴礼记·夏小正》:“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亦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因此,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 (菖蒲) 有些地方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来防疫。《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俎》:“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改革开放之前,松阳农村,五月初一集市便有一包包的雄黄、朱砂、桃仁、蒲片、艾叶等出售。人们把雄黄、朱砂浸入黄酒溶和后再用菖蒲、艾叶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有的用酒涂小孩耳鼻、肚脐,以驱毒虫。也有的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起到消毒杀菌作用;还有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都有防疫作用。 因此,可以这样说,端午节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卫生防疫节日。 第三部分 (艾叶) 松阳有句俗语:“五日端午,四日年;清明冬至在眼前。”过年只有4天假,端午却可以过5天,说明松阳人重视“端午”这个节气了。我国疆域辽阔,虽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就“端午”节习俗来看,可是大同小异,主要有赛龙舟、裹角黍、挂菖艾、缠丝线、佩香囊、躲端午、洒雄黄、竖鸭蛋、“采杂药”“斗草”等等。松阳还有“送午羹”“剃午头”等风俗。乾隆《松阳县志》云:午日以蒲艾插户、裹角黍亲友互相馈送、儿童系缕佩香囊,举家饮菖蒲、雄黄酒,溪河亦有竞渡之观。 赛龙舟。过去,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之一。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渔民划船追赶拯救屈原。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江南这一带百越“龙的传人”的祭祀活动。直至解放初期,松阳还在南门松阴溪举办划龙舟比赛。 包粽子。这是中国人过端午节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过去叫“角黍”“筒粽”。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馈赠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现在松阳的粽子分甜的、咸的馅和没有馅的三种。甜的馅为豆沙、枣等用糯米,咸的一般是菜干加肉、蛋黄、板栗等用粳米,没有馅的用糯米浸灰汁,煮熟。靠近遂昌的山区裹长长的圆柱形无馅粽子,就像东汉时期的灰汁粽。 挂菖艾。《松阳县志》载:“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艾叶、菖蒲、蒜头(被称“端午三友”)挂在门框上作为重要习俗之一。家家洒扫庭园,把菖蒲、艾叶、蒜头(挂)插于门楣,悬于堂中。艾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一直以来,松阳百姓有熏艾叶驱蚊的习俗。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大蒜也有杀菌作用。可见,古人插艾叶、菖蒲、蒜头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不过,松阳人一般只挂艾叶和菖蒲,有的一直挂到腊月打蓬尘。 缠丝线。东汉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松阳一带主要是外婆主持系五色线的仪式。这与高龄老人去世的“长命线”不同,那是单色的,孝子白色、邻人红色。 佩香囊。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这些香囊或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孩童也拿出来比漂亮,看谁的妈妈手更巧。 (杂草药) “采杂药”。有些人认为端午节采药是松阳所特有的,其实不然。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农事历书《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制作凉茶。 (端午茶) 松阳人的习俗是五月初一至初五午时前,家家户户到野外采集草本、灌木植物:车前草(蛙蟆衣)、鱼腥草(秋荚呢)、百家吉、隔夜柴、消食草、菖蒲、艾叶、食凉菖、大铁灯盏、乌根呢等等。据民国版《松阳县志》载:松阳可入药的有:茯苓(土茯苓)、白术、苍术、莪术、厚朴(厚朴花)、天门冬、麦门冬、骨碎补(即猢狲薑)、丹参、沙参、苦参、土人参、山茱萸、白芷、黄精、覆盆子(即穀公莥)、蒲公英(俗名乳汁草,即黄花地丁)、紫花地丁、荆芥、半夏、五加皮、黄连、黄梔、芍药、前胡、地榆、商陆、青箱子、天南星、蒲荷、紫苏、红花、紫草、威灵仙、石菖蒲、陈皮、枳殻(枳实)、木香、淡竹叶、刘寄奴、枸杞子、甘草、栗殻、青皮、黄蘖、白芷、地骨皮(俗名野靛青)、茴香(穀茴)、桔梗、槐角、椒、无名异、薏苡仁、香附子、金银花、车前子(即蛤蟆衣)、瓜蒌、天花粉、桑白皮、何首乌、牵牛子、香薷、益母草、苍耳子、夏枯草(即地风蓬)、牛膝(俗名菓槌草)、吊兰(即石斛)、射干、艾、乌药、山樝(俗名麻车子,即唐求子)、钩籐、石韦、茵陈、蝉脱、独活、瞿麦、鬼箭羽(即檑木毒柴)、紫荆皮、牛蒡子、穀精草、苦丁茶、满地锦、虎耳草、白茅根、侧柏、荜茇、藿香、大蓼(天蓼,即大风茶)、青蒿、青黛(即靛青花)、马蓼、水蓼、半边莲、天竹黄、仙人掌、叶下白、旱莲草、毕澄茄(即山羌子)、白芨、龙牙草(即马鞭草)、龙胆草、细辛、山慈姑、寄生、金樱子(即长芰茶)、铁灯盏、小蓟、大蓟(一名野红花)、白菊花、黄菊花、常山、断肠草、宜男草、独脚仙、瑟独根(即赛掌)、鬼馒头、南烛(俗名乌饭傩)、草紫河车(即七叶一枝花)、灯芯、萱草、金星草、鱼腥草(即秋扎儿)、鲜生地、败酱(即苦衣菜)、蓖麻子、落地金钱、马勃、扁柏、辛夷、牛舌草、麦芽、穀芽、桃仁、杏仁、金锁匙、一枝香、消食子(即黑丑,又名苦株子)、五棓子、大力子、野三七、土红高丽参。百姓根据各自家庭成员体性寒热配伍,洗干净,晾干。端午日,薄饼的馅炒好后,把端午茶炒一下,晒干存放,用一年。松阳人说,端午日随便采什么药材都没有毒,因为是神仙“洗”过的。与古代的说法端午这一天是“天医星”临空,因此没有毒的一致。所以,端午茶,早在多年前在全国各地就盛行,且一直延续至今。不过,有些地方不注重而已。 “斗草”。《物原》云:“始于汉武”。据《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年华记丽》:“端午结庐蓄药,斗百草,缠五丝。”白居易《观儿戏》诗云:“弄尘或斗草,尽日乐嬉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群婴斗草图》,其玩法大抵这样: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以车前草的茎为主,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 松阳“斗草”比之有艺术,更斗智斗勇:取一根“三棱草”,一人一头,可以分成多股,同时撕向对方,留下多者为赢;有的以猜对撕出的图形是男是女取胜。 关于端午节,松阳人较特殊的是: 变“躲端午”为“送端午”。“躲端午”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回娘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松阳却把“躲端午”变成“送端午”,更具人情味,因而也把端午节称“女儿节”“孝敬节”。民国《松阳县志》载:“凡女子出嫁后,每逢年节,必购备肉、面,恭送母家,谓之“送羹”。而父母亦必回以食物,谓之“回羹”。端午亦然。不论贫富,一律相同。虽区区薄物,亦报答亲恩之意也……”过去,一般女儿、女婿送肉面各两斤,岳父母回礼就是薄饼、粽子、麦秆扇、毛巾等物,要“倒贴”的。外孙、外孙女长大后,“送端午”的任务就交给下一代了。 同属尊长的,端午节时,学生要给先生、学徒要给师父送端午的,师长也要给生徒回礼。另外,端午节还要“孝敬”亲娘、亲爷。小孩不到16岁之前,若认过“头娘”“樟树娘”“观音娘”“关老爷”(松阳史志办李伟春先生说,古市片还有“水井娘”)的;那么要“担端午”(即祭祀),直至16岁谢礼(祭祀)为止。一般名字中带“”“樟”“观”“关”,基本认过亲爷亲娘的。 另外,松阳人还有剃“端午头”的习俗。松阳人一生中要理“满月头”“新郎头”“上山头(指去世)”,一年中要理“过年头”“端午头”。大人看到小孩头发长就说“你头发那么长,不剃的话,会被人剪去缚粽的”。 第四部分 端午节裹粽子、咥粽子,是全国各地普遍食俗;还有吃“五黄”(指黄瓜、黄鳝、黄鱼、鸭蛋黄、雄黄酒,不过,松阳只吃喝黄瓜、蛋黄、雄黄“三黄”),饮“菖蒲”“朱砂”酒等等,亦大同小异。松阳端午节与其他地方在食俗上不同的主要有:包薄饼、咥螺头、喝生水。 包薄饼。端午节时新麦出,磨适量的“上白面(粉)”,初四夜里和水、加一点点小苏打,至糊,饧到初五早上。过去用鏊盘,烧热,粘油的“粗草纸”一擦,把面糊在鏊盘上一釉,做成直径30公分左右圆形的极薄的饼,一张张叠好待用。然后炒菜(有的边釉薄饼另外有人边炒菜)。 松阳炒的共同菜基本上是时令蔬菜:黄瓜、辣椒、韭菜、大蒜、苋菜、春风豆、洋葱、洋芋、洋粉、花生米、茄子、自家秧的绿豆芽、豆腐干丝、肉丝、鸭蛋丝、墨鱼丝、“田螺头”(松阳人有端午吃田螺肉的食俗。田螺用水煮到闭脱,挑出肉,去内脏,用水漂洗;然后切片,加姜、蒜、紫苏、料酒、佐料炒熟。民间说,端午节吃田螺眼睛会明亮些的。因此,端午节,松阳“田螺头”的价格是平时的好几倍,有时根本没有货源)等等廿来个菜。每样菜炒好后,把汤沥掉。 吃时,摊开薄饼,先把干一点的菜放在下面三分之一的位置,尽量横着长长地排着,把自己喜欢的菜夹入(一般荤素搭配),最后捲(包)起来,像春卷、“响铃”的放大形状。不是松阳人,焗起来的薄饼,“滕肚肠头”的,洋相百出。 松阳为什么端午咥薄饼,志书没有记载,地方文献亦找不到相关资料,民间传说也是语焉不详,只说源于有个县令抗倭。后来查了县志,没有结果;查了“二十四史”之《明史》,有罗拱辰的线索,后柳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副调研员刘汉忠先生提供: 罗拱辰,光绪《处州府志》卷十四职官松阳县知县明嘉靖朝:“罗拱辰,马平人。”民国《松阳县志》所录同(辰作宸)。马平就是现在广西柳州。罗拱辰任知县之时,倭寇在东南沿海大肆为害,因率领属下积极抗御。《明史》卷二百十二俞大猷传:嘉靖“三十一年(),倭贼大扰浙东。诏移大猷宁、台诸郡参将。会贼破宁波昌国卫,大猷击却之,复攻陷绍兴临山卫,转掠至松阳。知县罗拱辰力御贼,而大猷邀诸海,斩获多,竟坐失事停俸。”倭寇攻掠松阳县的时间,在嘉靖三十二年()四月。明谈迁《国榷》卷六十载嘉靖三十二年()四月壬寅:“倭破临山卫,乘胜西犯。松阳知县罗拱辰督民兵御之,贼浮海走,参将俞大猷邀击,斩六十九级。”其后,《国榷》卷六十又载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壬戌:“倭陷乍浦所,知县罗拱辰来援。”时东南沿海局势严重,如《明通鉴》记云:“倭自闰三月登岸,至六月中,温、台、宁、绍、杭、嘉、苏、湖、扬、淮十郡各州、县、卫、所,被其攻焚者凡二十余,留内地三月,饱而去。”官员多有弃民众、城池于不顾,望风而逃。罗拱辰等积极抗御强敌,得朝中有识者激赏。是年七月,给事中王国桢上善后三事,中有“奖才杰”之议云:“访得入寇之初,凡守土诸臣,无不心丧胆落,相率奔逃,而松阳知县罗拱辰、六合知县董邦政乃能以孤军当勍敌,立有战功,宜趣擢用之沿海地方,以资激劝。”后即奉诏:“拱辰、邦政,俱添注浙江按察司佥事。”属破格超迁(知县正七品,按察司佥事正五品),以激励将士官员效命国家,抗敌守土。 罗拱辰为了抗倭,因为时间紧迫,不能按时做饭。因此,命令伙夫烙饼捲以各种蔬菜,行军时充饥。刚好,罗拱辰率部属抗倭时正好是端午节前后,松阳老百姓为了纪念他,每年的端午节吃薄饼,一直延续了下来。 松阳县政协委员毛先法先生呼吁:丽水有“继光街”“大猷街”,松阳应该有“拱辰路”,以此来纪念这位抗倭知县。这是有意义的! “喝生水”。松阳人(特别是小孩)有端午日正午时在野外水井边、泉水旁喝生水的习俗。据说,这么一喝,全年喝生水就不会闹肚子。齐鲁地区有“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之谚语。其实这一习俗,早就存在,且各地多有这一习俗,不过松阳延续至今而已。 以上内容得到刘汉忠、潘云飞、陆宝良、何为松、刘关洲等先生的帮助,至此一并表示感谢! 然 松阳有条老街,家喻户晓,松阳有个将夜,名声鹊起。什么,你还没去过?你也太LOW了。 你以为它是个茶馆? 它其实是个酒吧。 你以为它是个酒吧? 它又教人看书。 你以为这是个书吧? 它其实有私房菜。 你以为这是个酒馆? 它又办起了汉服秀。 你以为这是个汉服社。 它又放起了电影办起了影展。 …… 好吧。小编也说不清它是个什么。但它就是这么个所在,宜静宜闹,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它隐在深巷,却时时掀起飓风。 店主也是个奇女子,一半文一半武,时而沉静时而癫狂,隔不隔抽筋,经常失踪,大部分时间,店里只有一位雪管家与小妹。如果你想喝茶、喝酒、看书、吃饭、看活动。不妨去寻访寻访将夜。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白癜风诊疗规范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l.com/qnzjj/5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生所爱,情定力高下满了雨的七夕,因为
- 下一篇文章: 端午节小长假期间,交警暴雨灾害中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