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是崇阳村庄粗布衣衫的一块补丁,还是崇阳乡村秀发上一枚发卡?以前,崇阳乡村的庭院和乡野,篱笆是很常见的。篱笆,其实也是一种墙,只是它不能承重,只起隔离作用。那时,庄户人家日子紧巴,奢侈不起,只好扎起篱笆。费些力气,不用花钱的。那年头,力气也不值钱。材料嘛,当然是就地取了,树枝、竹条、竹棍。篱笆扎起来也不难,先是挖一溜半尺深的沟,再每隔一段距离埋一根木桩,然后将那些树枝、竹棍什么的在沟里埋好踩实,用草绳或布绳编制成排,以木桩固定上,篱笆就算是扎成了。篱笆和厚道的乡亲一样好说话,门前院后,土坡沟底,哪儿都可安家。在村里,篱笆通常只有半人或一人高,主要用来防止禽畜。如果防人,决不是不可逾越,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告诉人们,这儿是我的领地。篱笆这种朴素的语言,连那些不识字的乡亲都看得懂。其实,乡亲的心中也有一道篱笆,在他们心中扎了多少年了,那就是传统的道德,世代相传,就形成了淳朴民风。即便是淘气的孩子,见到那些简易篱笆,也是心存敬畏的,因为,他迈不过心中的那道篱笆。勤劳的人家,会随着时令在篱笆旁种上豆角、南瓜、丝瓜、葫芦、黄瓜等。当然,有些花是不需要种的,如牵牛花,总是不请自到,所以古人有“牵牛延蔓绕篱笆”的诗句。乡村篱笆,青藤缠绕,绿叶婆娑,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风,春夏疏疏落落开几番花,秋来半掩半映挂一架果。即使到了冬天,篱笆挂满枯藤败叶,一派灰黑的水墨色,犹能留得残荷听雨声呢。要做饭了,好说,到篱笆边,随手摘一把豆角或掐几根黄瓜。平时,邻里乡亲路过,顺手摘些豆角什么的,是没有人计较的。虽然篱笆隔出了院里与院外,但邻里乡亲那份亲情恩怨,就像篱笆上缠绕的藤蔓,没法分太清的。庭院的篱笆,蓄满了庄户人家天伦亲情的烟火味道,而乡野的篱笆,里里外外,满是静谧悠远的田园风光。有篱笆,就会有柴扉,就会有茅屋,就会有小径。倘是菜园,就会有流水,若是果园,就会有在林间辛勤劳作或抽烟歇息的农人,就有枝头啁啾的小鸟,还有草丛悠闲觅食的土鸡,还会有吠叫着不知从什么地方蹿出来吓你一跳的黄狗,碰巧了,兴许还会遇到主人家卧剥莲蓬的孩童呢。一村人家、几缕炊烟、几畦菜地、几道篱笆。在清苦的岁月里,炊烟,袅娜成乡村的羊角辫,篱笆,则美丽成乡村秀发上的一枚发卡。篱笆,守护着庄户人家透风漏雨磕磕绊绊的贫穷日子,守护着乡村泥土芬芳的原生态,守护着邻里乡亲淳朴的民风。后来,随着时代的变革,篱笆成为社区整齐划一的铁栏,成为高楼内阳台漂亮的围栏,成为各家各户严实如笼的防盗窗。住进高楼的乡亲日子富足了,但他们总觉得少了什么。少了什么呢?过去,乡亲们隔着篱笆就可以跟邻居拉家常,端起碗走几步就能凑到一块话桑麻,如今,那样的日子成了遥远的童话,平日大家都忙忙碌碌,很少走动了。于是,他们又想起了被篱笆围起的日子。曾经的篱笆,爬满藤萝开着鲜花结着豆荚的篱笆,“秋丛绕舍似陶家”,摇曳着乡村风情的篱笆,成了记忆中牛背牧童的那支短笛,信口一吹,那质朴与悠扬,霜雪一般,月色一般,飘散融化在岁月的深处,捡拾不回了。篱笆,崇阳乡村的一抹风情,过往岁月的一阕小令,人在高楼怅然远望时老家上空那缕漫卷的乡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g/1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