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存在很多问题,如重阅读轻写作,阅读理解与语言训练脱节,语言训练方法单一等问题。基于以上现象,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作为语言训练的范本,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策略。一是模仿句式,丰富语言积淀。二是迁移结构,渗入思维训练。三是补白续编,锻炼想象能力。四是改变文体,培养文体意识。

通过这些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个书写训练的语言平台,激发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训练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新面貌,语言训练也成为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主旋律。教师们普遍认为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同样认同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

繁荣背后同样有令人忧思的现象,教师们通过整体感知、文本细读等多种方法来加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却轻视语言表达训练。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时的表达方法,却因为缺乏具体有效的落实手段,导致学生仅仅学会了几种表达方式的概念,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乃至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使阅读教学和语言训练教学呈现出脱节的态势。最后,小学语文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语言训练方法,无论是训练的频率还是深度,都无法达到阅读教学和语言训练的真正统一。基于以上现象,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作为语言训练的范本,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策略。

一、模仿句式,丰富语言积淀。

朱作仁先生曾经说,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模仿是创造的基础。这句话适用于古今中外的许多大作家,同样的适用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们。学生根据课文中给定的句子,分析句子的句式特点和修辞特点,写出几个句式相同的句子,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吸收文章中的语言精粹,还能激活自身的语言积淀,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慢慢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人教版三上《花钟》第一段用不同的说法表达鲜花的开放,“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花绽开了笑脸······”,教师根据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训练。先让学生填空:早晨六点,蒲公英____________;再填空:_________,芍药花_____________;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花朵知识的了解写句子。在这个训练中,学生根据每种花朵开花的时间、姿态、颜色等写出优美的句子,最好也能像课文一样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就需要时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积淀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创造出了形式上保持一致却又极富创造力的句子。教材中可供仿写的语言素材数不胜数,学生经过大量的句式仿写训练后,语言能力也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二、迁移结构,渗入思维训练。

一篇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和文章层次性的东西就是结构了,迁移结构包括段的结构和篇的结构,前者由句子或句群组成,后者由几个段落组成。教材中许多段落的结构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篇章的结构错落有致,富有美感。教学时能够理清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结构,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结构,并进行迁移运用,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有序性和流畅性,从而对加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的段落堪称经典,课文从翠鸟最显眼的红色爪子开始描写,再从上到下依次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最后用合二为一的方法写了它的眼睛和嘴巴,还运用了比喻手法让描写更为生动。笔者执教时,在课堂上细致地分析了《翠鸟》第一段的结构,并提供啄木鸟等其他鸟类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显眼到不显眼,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结构写一写其他鸟类的外形特点,课堂创作氛围浓厚,大部分学生通过仿写都能创作出令人满意的段落,写作兴趣再一次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也进步了许多。

《果园机器人》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却具有可很高的篇章结构仿写价值。文章第一段写发明果园机器人的原因,第2——4段写果园机器人的两种本领,最后一段写发明果园机器人后带来的好处。文章结构非常清晰,且有多种经典句式可供仿写。教师执教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这样的句式和结构写一些其他机器人或其他未来的发明,实现结构的迁移训练,进而进行创造性的创作,学会写科学想象文。文章的结构有许多种,总分、因果、并列、递进、顺承、转折等等,教师找到的其中的规律让学生进行段的仿写或篇的仿写,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写文章时也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补白续编,锻炼想象能力。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它会引发读者无穷的想象,这想象的空间就是创作的空间。一个精彩的故事中有时会把一些比较重要的内容省去不写,对这部分内容的补白也是学生创作的好素材。前者要求学生了解文章的文体、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等,并遵循着作者原来的思路进行续写,把自己意犹未尽的感受写出来。后者要求学生深入课文情境,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进行对话补白或者省略处补白。

续写的内容要与原文的写作风格保持一致,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独创性,这就对学生的想象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穷人》一课中,当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发生了什么事呢?她的丈夫什么反应?他们日后如何面对艰辛的生活抚养孩子们?《小摄影师》中的小男孩后来回来找高尔基了吗?《凡卡》中主人公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呢?这些内容作者并没有交代,就是等待读者与文本进行互动,创作出一篇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佳作。无论对话补白,还是文章省略处的补白,都是让学生在意犹未尽之处进行想象和创作。《七颗钻石》中的小女孩做了一个什么梦?《晏子使楚》中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是什么样的?这些内容都有待学生和老师的开发。在与文本的互动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又训练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锻炼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改变文体,培养文体意识。

新课程教学背景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而改变文体无疑为实现这一目标做了很好的拓展。改变文体就是在原文的故事情节、人物等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构思,改变文章原来的表达方式。广义的改变文体指改变的文章记叙顺序、体裁、叙述人称、叙述方式等等。日常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改变文体的方式如把诗歌变为记叙文,把童话改编为剧本。通过改写,既可以增加学生对原文的理解,又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训练策略还有在容易引发共鸣处写感想,借助课外阅读材料进行语言训练等等,无论如何,把课文作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范本,作为写作训练的范本,教师应当尽力挖掘语言关键点,从别出心裁的句子、匠心独运的段落、理趣相容的篇章,句式、结构、修辞、文体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给学生提供一个书写训练的语言平台,激发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参考文献

[1]孟令全.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J]课程·教材·教法,(9).

[2]王荣生.语文课程改革与小学生“双基”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学,(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yl/9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