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曲亢秀平杂谈教师上课与农民种地
我家的外阳台上有块空地,好几年了一直闲置着,就有一年小叔子养过两只兔子。去年春天我说整理出来种点花草吧,夏天享受满眼碧绿,秋天观赏姹紫嫣红:淡黄的菊花,紫色的牵牛,火红的鸡冠,绚烂的爬山虎……想想都很美呢。后来公公提议说还是种点瓜果蔬菜的好,平日里吃着方便也放心。于是,老公找人焊接了六个铝合金架子,在架子的四面边上插了地砖,然后再在里面填上土和肥,辛苦劳作了十几天后,一个小菜园就诞生了。 由于我和老公都没有种地经验,平时也忙于工作没空打理,而公公恰巧又是这方面的好手,所以就由他承担起了这种植的任务。葡萄、葫芦、苦瓜、丝瓜、西红柿、韭菜、葱等众多家常果蔬苗就逐步落户我家小菜园了。去年整个夏天和秋天,花红柳绿的,苦瓜、丝瓜、西红柿多得吃不了,丝瓜苦瓜蔓子爬满整个凉亭。每天早上我都会兴冲冲地出去摘菜浇水,看看这个,捏捏那个,然后分批分量地拿给亲戚、朋友、同事,让他们也来分享我这份丰收的喜悦。 今年,公公不方便过来给我们打理菜地了,这重任就落在了老公身上。我们开始尝试着拓展作物品种,种了草莓、辣椒、茄子、豆角、生菜、黄瓜和水萝卜等。结果因为不得法和浇水不及时,生菜只吃了两苗,草莓种了三次都未成活一株,就茄子、葡萄、水萝卜长势还好,黄瓜因风过大,叶子受伤严重产量不高,豆角呢,只够熬汤用,吃顿烩菜焖面的都不行。去年的这个时候,西红柿已经能吃了,今年的却还未开花。每次和公公说起,公公都安慰我说不能跟他比,他琢磨实践了大半辈子,我们是第一次,要慢慢来,多尝试多总结,才会找到问题的原因。草莓种不活是因为我们没在适当的时间去培植,作物也是有自己的生活习性的,不是想啥时候种都能种活。 一天早晨出去锻练,看到临隩公园的花丛里有人在拨杂草捡石头,老公便叮嘱我说回去也除下菜园里的野草。吃过早饭,我一个人来到菜园,一边整理,一边看着那长势不一的作物,一边回想去年这里的繁茂景象,突然想:教书育人是不是也就跟这老农种地一样?需要不断的去摸索尝试?去深入了解每一种作物的生长特性?同时还要在耕种的过程中,逐步地去调整,细心呵护,该除草时除草,该施肥时施肥,该浇水时浇水,才能看到枝繁叶茂累累硕果的丰收景象? 整理完菜园后回到家里,打开电脑,我试着在百度里输入“像农民种地一样教书”几个字,点击搜索,还果然有这样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教育专家华应龙老师写的,题目叫《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里面有好多观点,我觉得很有道理也很适用,归纳整理如下:首先是要学会用“农民”的心态和气质去教书,像农民喜欢庄稼那样发自内心地去喜欢自己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注解,马修老师用自己那真诚的爱心与跳动的音符成功地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和春天的气息,让那些池塘之底的孩子们在欢娱的五线谱上学会了理解、宽容和爱,同时也学会了自律与进取。其次,老农在种地的时候,总会做一番规划:自己有多少地?每块适合种什么作物?需要买多少种子?多少肥料?要花多少钱?那如果我们教师在上每节课之前,对自己的学生和教材也能够做这样一个深入地剖析与规划,教学效果是不是会好很多?在农业耕种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东西有很多,所以农民总是会不断地去调整,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栽培,并做到细心呵护。而我们呢?总是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方法去应对一个个一批批不同的学生。如果说农民种的庄稼长得不够好的话,农民从来都不会去责怪庄稼,而是要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得适宜,肥是不是施得合理,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们知道庄稼始终是无辜的。可我们,如果课堂上学生出了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抱怨学生不专心,没有认真听讲,不会思考问题。从来都没有像农民那样去追问下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会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要出错? 前不久,北京十三中的蔡冬梅校长来我县进行手拉手教育结对帮扶考察,在作报告时说到:说她们学校特别注重学情的反馈。每节课都要留至少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一次总结,并记录在自己的专用本子上,然后老师要一个个的查看记录班里学生的总结情况,再针对学情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调整与改进。我想,她们的这一做法就是华应龙老师说的教学反思的有效体现吧。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认真品味一下这句话,“农业”与“工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大概就是农业的工作对象是有生命的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需要的是一名技术熟练的操作工,而农业需要的却是能真正中科医院曝光去哪里治疗白癜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yl/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 下一篇文章: 都好熟悉但平时都叫不出来名字最全的海南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