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的这幅画,凭什么成为迄今为止拍卖价格
在年12月4日的北京保利秋季拍卖会上,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以万元起拍,经过近一小时、上百轮激烈竞价,最终以2.64亿元落槌,成交价3.亿元。对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而在年有这样一件拍品,硬是比这件《五王醉归图》还要贵上一个亿,这就是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上,以4.亿元天价拍出的,过云楼藏元王蒙《稚川移居图》。 《稚川移居图》元·王蒙 这幅画为什么这么贵? 首先,元代书画在拍卖市场上原本就很抢手。元代时间不到百年,却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开创了中国文人画的新天地,还诞生了赵孟頫,以及被后世统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等书画大家。 古代书画的寿命只有一千年左右,而有近八百年历史的元代书画,尤其是名家书画,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今天元代书画已经非常稀少,而且大部分作为国宝,收藏于海内外各大博物馆中,鲜有散落于民间者,即便有,也不肯轻易出手。这就使得元代书画极少露面于海内外各拍卖场中,偶有露面,就显得“牛”气冲天。 《稚川移居图》整幅画的构成 其次,“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其书画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代表着元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历朝历代都备受推崇,年,他的“秋山萧寺图”以万元成交,“煮茶图”更是以万元的高价成交,而“稚川移居图”四亿多元的成交价,毫无悬念地成为中国拍卖史上最昂贵的古代画作。 《煮茶图》元·王蒙 这幅画画了什么? “稚川移居图”为立轴,设色纸本,纵厘米,横56.7厘米,描绘了东晋葛洪携带家眷移居罗浮山,修道炼丹的故事。罗浮山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境内。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画中骑在牛背上的葛洪,身穿道袍,神情专注于手中的书卷,边走边看,全然不顾随他同行的家人。 《稚川移居图》局部 在他的身后,妻子和两个孩子同骑在牛背上,小的抱在怀里,大的坐在身后。随葛洪夫妇一起移居的,还有他的仆人们,他们或提着鸡笼,或牵着牛羊,或挑担负重,把生活必备之物搬运到山上,一路崇山峻岭,飞瀑流泉,几间茅草屋掩映在深山之中,屋前的庭院里,先行到达的仆人,在打扫庭院,迎候主人的到来。画面非常有感染力。 《稚川移居图》局部 “稚川移居图”通幅运用焦墨,间浅赭色。峰峦叠嶂,楼阁参差,整个画面显得生动细腻,笔墨沉酣,当是王蒙的成熟代表作。王蒙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的外孙,从小跟着外祖父学画,诗文书画皆有家传,绘画成就尤高。 《稚川移居图》局部 他的山水画,早年受赵孟頫的直接影响,后来师法王维,董源,巨然等人,开创出独特的“繁线密点”绘画风格,他独创了牛毛皴法,这种皴法非常柔细,很像牛毛,特别适合表现南方山水的温润秀美。 “稚川移居图”画中描绘的不是北方的崇山峻岭,而是南方茂林修竹的小溪潺潺,其“煮茶图”,也以卷曲,细密的皴笔,表现山石的肌理结构,画面流畅娟秀,挺拔而柔和。同样使用牛毛皴法的存世画作还有“幽壑听泉图”,以及“夏日山居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太白山图”(辽宁省博物馆藏),“青卞隐居图“(上海博物馆藏)等。 王蒙为何钟爱“葛稚川移居” 《夏日山居图》元·王蒙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次拍卖的“稚川移居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王蒙另一幅“葛稚川移居图”,同样是描绘葛洪隐居罗浮山的情景,不同的是,这幅画中的葛洪,正牵着一只鹿站在桥上,回头张望落在后面的家人,他的身后,有背着琴的童子,牵牛的仆人,抱着孩子骑在牛背上的妇人,以及跟在牛后面行走的女眷。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专家称,除了存世的这两幅移居图,王蒙还画了许多关于葛洪的画作,那么,王蒙为何如此钟爱“葛稚川移居”这一题材呢?葛洪和王蒙,尽管两个人生活的年代相差很远,身份也迥然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葛洪出身于三国的东吴世家,祖上曾经担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葛洪因为带兵打仗立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此后屡次升迁,被赐以“关内侯”的爵位。然而,葛洪心里却非常明白,在政治昏暗,社会动荡的情况下,一切荣华富贵都如浮云,他看破红尘,一心修道。 当朝廷再次提升他为“散骑常侍”,也就是皇帝的侍从时,他婉拒,反而请求去广西勾漏县做一名县令,因为他听说离勾漏县不远处,出产炼丹用的丹砂,到那里为官可以就近采丹砂炼丹。 得到皇帝的允许后,葛洪就带着家人上任去了。当他走到广东的时候,被当地的官员挽留,隐居在罗浮山里修道炼丹。期间,他著书立说,先后写成“抱朴子“,”神仙传“等书。最后,老死罗浮山中,后人传说他羽化成仙了。 王蒙的人生经历,与葛洪非常相似,他也曾担任过负责审理案件的官职,后来因为元末社会动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政权摇摇欲坠,王蒙于是产生了归隐的念头,想做一个像葛洪那样的世外高人。 《青卞隐居图》元·王蒙上海博物馆藏 他把葛洪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偶像,因此创作了很多以葛洪移居为题材的画作,在这些移居图中,画家笔下的葛洪总是身穿道袍,表现出一副置身世外,悠然自得的样子,这反映出王蒙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 事实上,王蒙在创作完这些画作后不久,就因为社会动荡,而效仿葛洪隐居于山中,只不过,他隐居的地方,不是罗浮山,而是浙江余杭的黄鹤山。隐居期间,他创作了不少山水画作,包括上面提到的“太白山图”,“夏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春山读书图”、“秋山草堂图“等等。 《秋山草堂图》元·王蒙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朝建立后,年过花甲的王蒙,不顾友人的劝阻再度出山,担任泰安知州,后来他因为与密谋造反的朝廷官员有交往,而被捕入狱,不久死于狱中。王蒙死后,他的作品也受到牵连,许多被销毁,以至今天王蒙的传世画作非常稀少。 他的“太白山图”今天得以存世,是因为当年的收藏者裁下了画中王蒙的印章,才躲过一劫。从图中的题诗和印章也可以看出,这些画作都有着复杂而坎坷的流传经历。 《太白山图》元·王蒙辽宁省博物馆藏 过云楼珍藏的“稚川移居图” 此次拍卖的“稚川移居图”上,有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的20余枚收藏印,极为珍罕难得。后来,“稚川移居图”入藏苏州顾氏过云楼,被收录在“过云楼书画续记”中。 苏州过云楼,是晚清民国历史上蜚声中外的收藏世家,一向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誉。今天,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倪瓒“竹石桥柯图轴”,唐寅“洞庭黄茅渚图”和石涛的“细雨虬松图轴”等,都曾经是过云楼的旧藏。 “稚川移居图”入藏过云楼后,被视若拱璧,可惜身逢乱世,屡遭劫难,年日寇轰炸苏州,顾家园林,假山尽毁,过云楼藏品大部分化为灰烬。幸运的是,“稚川移居图”秘藏于顾家书房,避过一劫。此后,顾家后人连夜把“稚川移居图”和其他藏品转移到上海租界。 风雨辗转八百年的传奇身世 上世纪六十年代,过云楼被抄,顾家后人珍藏的大批书画均被查抄,其中就包括“稚川移居图”,据说,“稚川移居图”被抄后,一位顾家后人以为永失此图,极度绝望下,纵身跳入冰冷的苏州河。 年,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家钟银兰与书画鉴定权威郑为,承名世一起到苏州博物馆,鉴定一批“文革”中抄来的书画,赫然发现其中有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此前它一度被人们怀疑已经被毁。 钟银兰鉴定完“稚川移居图”后,认为此图比故宫收藏的“葛稚川移居图”更为精彩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画极精,令人激动不已:”随后,三位专家为该画能入藏上海博物馆而积极奔走。但数年后,该画却从苏州博物馆“失踪”了。 原来,由于当时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亲自过问,顾家的旧藏物归原主,王蒙的“稚川移居图”因此还给了过云楼顾氏后裔,成为过云楼第五代顾笃瑄的收藏。 在历史风雨中辗转八百年的“稚川移居图”,以精妙的笔墨,传奇的身世,创造了古代书画拍卖市场上的崭新传奇。 资料参考于网络,看展览整理发布 往期珍赏·珍品目录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这个服饰展,俨然是一场极具民族风的维密秀 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 榫卯能玩儿吗?龙椅能坐吗?文物能摸吗?在这个展上,你都可以的 吃了这么多年的馒头,你才告诉我,我吃的居然并不是馒头 这小小的香球,经了潘金莲的手,竟成了俗物? 新版“看展览”APP上线啦!更及时、更全面的展讯正在那里等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yl/589.html
- 上一篇文章: 让人穷三代的20种住宅风水当心别让房子坑
- 下一篇文章: 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