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燥喝热茶,肚饥吃茅楂。

——仙居谚语

文/落日楼主供图/网络

茅楂是蔷薇科山楂属的一种野果。其为落叶灌木,植株低矮,树皮光滑;呈暗灰色或灰褐色;枝条长圆,叶片为三叉戟形;三、四月间开出白色小花后,会结出圆坛形小青果;八九月间,果子成熟,呈赤红色,味道甘中略带酸涩,可供食用。茅楂在仙居各地的山坡、丘陵以及塘坝、地坎多有分布,亦有一些地方,因茅楂树生长地特别多而取名叫茅楂坑的。在仙居民间,茅楂会时常因为其果小而为人所“非议”,如戏谑一个人身材瘦小或年龄细小时,会说“格人茅楂格大”;但又因其味道甘美,容易撷得而成为人们最为喜爱的野果之一。

茅楂在植物学上的学名即称茅楂。它是山楂的一种,盖因多喜欢生长于茅草丛中而得名。不过,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因为山楂有多个别名,有叫赤爪子、鼠楂的,有叫猴楂、子(音求)、梅(音计)、羊子的,也有叫棠子、山里果的,所以大多数的时候都是茅楂与山楂不分的。元代时,吴瑞的《日用本草》中,开始出现茅楂之名;至明代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时,才对茅楂与山楂作了区分:“赤爪、棠、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由此可见,古代呼作棠子、猴楂的是指茅楂;呼作羊子的,是指茅楂。

茅楂作为常用药物使用则开始于元代。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茅楂与山楂具有相同的药用价值,而“自丹溪朱氏始着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丹溪朱氏,即元代的婺州名医朱丹溪。朱丹溪曾大力提倡山楂(茅楂)的药用价值,其所创立的名方“保和丸”中,即以山楂(茅楂)为君药。特别是在后世,茅楂多被用于健胃消食、收敛止痢、活血化瘀等各种症状。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山楂(茅楂),“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又“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又如明代寇平的《全幼心鉴》记载,用“山棠肉(茅楂)、茴香(炒)各一两,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可以治疗偏坠疝气;用“用棠子、鹿茸(炙)等分,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日二服”可治疗老人腰痛及腿痛。

仙居人对茅楂的偏爱大多是出于食用。在食物和水果匮乏的年代里,茅楂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零食。尓时的秋冬季节,大人们上山砍柴时,总会顺手摘一些茅楂,放置在装饭用的“豆腐袋”里带回家中,为贪嘴的孩子们解馋。农闲时,有些村落的大人们甚至还会成群结队的上山去擿茅楂,以作零食;至于孩童,在放学归来或放牛时,成群在山野的茅草丛中找寻茅楂也是常有的事情。当然,人们除了食用外,对于茅楂的药性也是有一定程度的认识的。仙居旧谚有“口燥喝热茶,肚饥吃茅楂”,意思是说口渴的时候最好不要喝热茶解渴,肚子饥饿是最好是不要吃茅楂解饥,因为茅楂有助消化的作用,吃了之后人会更加觉得饥饿。

茅楂还是一种可资儿童娱乐的野果。早些年,仙居农村的儿童除将成熟的茅楂作为水果食用外,还会将未熟透的茅楂制作成“茅楂旋”。茅楂旋的具体制作方法,先是将青茅楂擿来,去掉果托,再用一根细短的竹签或刷帚栅从果子的中间穿过,上长下短,做成“串珠”即可。在具体玩耍时,只要用两个手指捏住竹签的上端,擟一下,茅楂旋就会像陀螺一样飞快地旋转起来。而尓时,对于农村儿童来说,口袋里总会揣有好几个“茅楂旋”,一碰到玩伴,就会掏出来相互比试一下,看谁的“茅楂旋”能在地上旋转的时间更为长久。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有好办法么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yl/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