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看阳泉砂锅现场手工制作,听阳泉砂
以本地特有粘土为原料,粉碎、和泥、制坯、加工、烘干、烧成……亮晶晶的砂器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看似程序式的制作流程,却是砂器艺人手工制作、炭火火候控制的一个个口口相传的细琐而又精细的“秘诀”。 泥与火交融变化后,一件小西庄砂器就出炉了。这种在普通农家院落里的烧制变化,在郊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已传承上千年。一代代砂器艺人用手工塑造,演绎着泥与火的传奇。 看看阳泉小西庄砂器艺人如何制作一个砂器坯子?有多少人见过?这是在制作一个熬中药的砂壶…… 在小西庄村有个出土的“龙字壶”至今保留,见证着曾经古老而传奇的砂器历史。据村里的工匠说,当年砂货问世后,由于砂盆不耐用,人们开始捏砂壶,砂壶因其提梁为扁平,故俗称扁梁壶。 传说,康熙年间,康熙帝游览“月明楼”后,身患重病,卧龙床不起。太医把脉开方并特别叮嘱要用平定砂壶煎药,宫中没备此货,只好差遣人马赶到平定才买到砂货。回宫用砂壶煎药果然治好了皇帝。康熙帝龙颜大悦,赞不绝口,挥笔写下狂草“龙”字,命名此壶为“龙字壶”。皇帝御笔命名,使砂货身价倍增,成了晋、冀、京一带红极一时的抢手货。据《平定州志》记载,“砂产州北之中,村民陶为器皿,货之他乡”。志中所说的“州北”就是指现在的郊区杨家庄乡小西庄、孙家沟等地。 据记载,小西庄村生产砂货已有多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小西庄村有一对人称“耐心汉”和“急性婆”的夫妇。在赶集归来的途中,他们不慎打碎了从牵牛镇(现郊区河底镇牵牛镇村)买来的瓷盆,回村后“耐心汉”根据牵牛镇瓷盆的制作原理,捏成泥盆,“急性婆”急着拿去到铁匠的烘炉上烧,结果烧出一个砂盆,从此砂制炊具便诞生了。 砂货主要原料是粘土。这种资源主要分布在煤系地层以上,在盛产原煤的阳泉十分丰富。一件砂器要经过六道工序——碾碎粘土、和泥、制坯、烘干、烧制、熏釉。工人首先用石碾将粘土碾碎,过筛出细粉,随后将粘土细粉加水搅拌成泥,用木棒反复翻打,直到泥团不沾手为止。和好泥开始制坯,先选择质地细腻的黄土,用火烧后碾碎过筛,筛出的黄土粉做“铺粉”,用于制坯时铺垫,以免沾粘工具。制坯就是用粘土泥团捏成砂货坯型。“脱胎”后的砂货坯子,要在露天处晾干、硬化,定型后进烘干室烘干,再进焙烧炉烧制。最后一道工序是熏釉,冷却后成为亮晶晶的砂器。 新中国成立前,砂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据小西庄村《李氏族谱》考证就有七代从事砂货生产的家史。据记载,清光绪年间,小西庄一带几乎家家都有砂货炉,人人会捏砂壶,“黄坡流黑水,砂烟蒸日头”。新中国成立后,小西庄村砂货生产也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年,小西庄村成立了初级生产社,全村村民集资,当时每人每天可制作10个砂锅,生产实行自负盈亏。年高级社成立,全村分5个组,砂货统归集体经营。年成为大集体,全村砂货统归一厂,属阳泉市手工业局管辖。年后,砂货厂开始归小西庄村管理。 改革开放后,小西庄砂货厂实行承包责任制,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档次得以提升。年至年,砂货厂生产的砂火锅、砂药壶被评为省市优质产品。为了使砂火锅这一传统的享有盛誉的炊具更适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小西庄村与市应用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电砂火锅,比原来烧木炭的砂火锅经济、方便、耐用,砂火锅也从家户的日常炊具走进了特色饭店、大酒店。 编辑:任继萍 校对:李琨 更多新闻 扶贫一家亲,郊区庙岭村民有福啦 山城好的哥:拾金不昧多方寻找失主部门协调财物完璧归赵 郊区关公文化节:民俗文化助推乡村游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专科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费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yl/1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便秘,它让你一泻千里,而它却
- 下一篇文章: 常用中药主要效能归类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