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乎其技,中医的一招隔山打牛
病在下取之上 一中年女士,右髋关节疼痛历时数月,一高抬脚髋关节就疼痛不止,就连睡觉压着也痛,但局部并没有发现红肿。医院,中医西医都看过了,也查不出所以然来。后来找到当地一位有名的老中医治疗。 老中医说“下病宜上治”,于是对右髋关节相对应的右肩关节的缝隙做检查,用手触摸两侧肩关节,发现左肩关节缝隙上下有一条约一公分宽的赘肉,用手按压时有痛感,根据左右肩关节缝隙的这条赘肉可以断定,这块赘肉就是右髋关节疼痛的真正病因。 老中医在赘肉上轻轻的揉按,女士就疼痛不已,老中医说问题就出在这一条赘肉上,说她因为长期气滞血瘀,导致髋关节气血运行障碍,所谓不通则痛。 说着,老中医在她左肩关节的缝隙上继续又揉按了几分钟,让她活动一下试一试髋关节感觉,真的奇迹般的好了许多,经过几天这么简单的治疗,髋关节疼痛就治愈了。 病在上治之下明朝时有一贵妇,年逾五十,身体甚肥。正当八月,淫雨霏霏(湿盛时节),贵妇有一晚饮酒过量,和衣而眠。次日即感胸闷烦躁,腹胀喘满,不能平卧。其喘声舍外可闻。 家人甚是惊恐,延医诊治都收效甚微。最后重金延请到当时名医罗谦甫,来予诊视。四诊得知,贵妇便干溲黄,二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脉,关脉沉缓而有力。 罗谦甫言:此病但因霖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太盛,上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上病宜下治。遂创制一方,名为平气散,用牵牛子、大黄、陈皮、槟榔等以通利大便,未几,病瘥。 人皆叹服。 治病必求其本《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亦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是祖国医学的一大治法。此治则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脏腑、经络及气机升降的调节机能而确立的法则。临床上许多疾病的症候群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疑难、久治不愈的疾病,此时用上病下治的方法,往往能收到药到病除之功。 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疾病的病机在下部,而所反应的症状则在上部,即病之本在下而标在上;或病根在上面,而症状却表现在下部,即病之本在上而标在下。 下治者,重在通也、利也。通者,大黄也;利者,木通、通草为之上品。上治者,宜升、宜清也,僵蚕、蝉蜕之属。 具体运用: 按脏腑表里关系论治 如上则中,贵妇为湿热壅肺型喘症并大便燥结,原因为腑气不通。其病位在上在肺,而病机在下在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采用上病下治之法,脏病治腑,予以通腑泄热之剂,使腑气通而肺气降,借腑道排出邪气,使邪有出路,以达通腑降气之功,则肺气可降,气喘可平。 按经络与脏腑络属关系论治 张介宾说:“有病在上而脉通於下者,当取於下,病在下而脉通於上者,当取於上”。中医学认为,经络通达表里,贯彻上下,联系内外,运行气血,循行全身。这在针灸“下取”而治疗上部病证,“上取”而治疗下部病证中体现较多。 人体通过经络而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根据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络属关系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从疾病的表现找出病根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可致心阳偏亢出现失眠、健忘、心慌等心肾不交的症状,取足少阴肾经的太溪、涌泉、照海穴及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以养心安神,滋阴潜阳,壮水制火。中药浴足,亦根于此治法。 五官之病从五脏论治 《灵枢·五阅五使》云:“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从五脏论治五官,较好的体现了上病下治之法的临床应用,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 按病机论治 在中医临证治疗理念中“上病下取”和“下病上取”,是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的反映,以整体观念为前提,不单着眼于疾病的局部表现,而重在判断疾病的整体的发生、发展过程。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sy/13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精华好妈妈应该懂得中医智慧让无数读
- 下一篇文章: 千奇百怪中药名的来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