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为供应宫廷所需瓷器而设的机构。

 藕荷地粉彩花卉纹捧盒,清光绪,通高17.2厘米,口径30.0厘米,足径17.3厘米。   盒呈馒头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壁藕荷地粉彩花卉纹装饰。盒盖顶部中心绘一正面五爪龙,四周环以桃树、水仙、牵牛花、冬青等纹饰。口沿绘变形回纹。盒体外壁描绘与盒盖相同的花卉纹,口沿及圈足外墙绘变形回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中心署矾红彩篆体“体和殿制”四字双行款。   此捧盒“体和殿制”款,表明它系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为光绪十年(年)慈禧太后50寿辰专门烧造的祝寿用瓷。

史料记载北宋王朝曾在汴梁设置官窑,史称北宋官窑,但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易道,致使水位高于地面,称为地上悬河,虽然北宋官窑据说掩埋在开封城下几米的地下,但也难觅其踪。南宋官窑虽有已在杭州乌龟山发现郊坛下窑及凤凰山发现的修内司窑,但出土之物绝大多数不能复原,虽历史意义及价值较大。

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清道光,通高8.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4.2厘米。清宫旧藏。   碗附伞形盖,盖顶置环形抓纽。内施白釉,外壁及盖面均以珊瑚红地拔白兰草、梅花纹装饰。圈足、抓纽内均施白釉,均署有矾红彩楷体“慎德堂制”四字双行款。   此盖碗造型规整,红彩匀净呈珊瑚红色。白色的梅树和兰草图案在珊瑚红地的衬托下格外醒目。

公元年(元至元十六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珠山设浮梁瓷局,负责为皇家监造御用瓷。公元年(明洪武两年)朱元璋将浮梁瓷局改建为御器厂,清康熙年间又改称御窑厂,到公元年(宣统三年)止。

  藕荷地粉彩花鸟纹圆盒,清光绪,通高21厘米,口径29厘米,足径20厘米。   盒圆形,子母口,圈足。外底红彩书“永庆长春”4字楷书款。通体藕荷地,上绘梅花、牡丹等。盖面红彩书“大雅斋”3字楷书款和“天地一家春”5字篆书款。绘画生动,色彩绚烂。

明洪武年间始设于江西景德镇。明代一般由宦官充任督陶官;清初由工部、内务府派员,或由江西巡抚主管。乾隆以后,以榷九江关使管理,并以饶州同知、景德镇巡检司监造督运,遂成定制。所产瓷器称“官窑器”。

 绿地墨彩花鸟纹高足碗,清光绪,高8.7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5.9厘米。

  碗敞口,深腹,高足中空。碗内白釉无纹,外壁通体施绿釉,釉上以墨彩绘花鸟图。口沿及高足凸起处描金一周,近足处粉彩绘海水江崖纹。

  墨彩是一种釉上低温彩,通常是在烧成的白釉上以氧化铁为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窑炉二次烧成。由于墨彩绘制的装饰画面具有水墨画的效果,自康熙时期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器以绿彩为底色,与墨彩花鸟图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增添了不同凡响的欣赏意趣。

中国是瓷器之源,而宋、元、明、清四代官窑则是中国古瓷中的精华。四代官窑瓷器是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工匠为满足帝王和朝廷之需,用质地最优的制瓷原料制作而成的,且瓷器釉面上的造型与纹饰也都出自宫廷画家之手,因而这类瓷器无论是在当时或是现在都具有重大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瑰宝之一。

黄地粉彩丛竹纹盅,清同治,高3.4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2.6厘米。   盅敞口,弧腹,圈足,足内红彩楷书“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器里为黄地粉彩丛竹纹饰,排列整齐。外壁为白地粉彩绘折枝西蕃莲、莲花、牡丹纹各一,口沿、近足、足边饰金彩。

更多有趣好玩的瓷器知识与秘闻,请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j/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