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卧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七月初七丁酉年戊申月丁亥日 年8月28日星期一 七夕QīXī 七月七日,俗称七夕,相传为牛郎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此说始于汉时,《淮南毕万术》有“乌鹊填河而渡织女”之说,后汉应劭《风俗通》亦有“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至如明罗颀《物原》以为楚怀王初置七夕,尤较汉为早,恐不足信。此外如后汉崔寔《四民月令》(《艺文类聚》引)云: 除曝经外,其余即后世所谓乞巧,汉时原已如此的。至织女嫁牛郎(即河鼓)的故事,据《荆楚岁时记》注是这样的: 这当然是附会之谈。大约星既有牛郎织女二名,而又隔银河相望,便作此嫁娶的神话。至晋时大略亦复如此,如晋周处《风土记》云: 此种乞富乞寿乞子,其实还非真正的乞巧,至南朝时乃确为乞巧,如《荆楚岁时记》(《太平御览》引)云: 此种所谓穿孔针,方才是真乞巧了。直至现今,此风犹然。或以为如《西京杂记》所说:“汉采女尝以七月七日穿针于开襟楼。”此风似始于汉。但《西京杂记》虽题汉刘歆撰,实为六朝人所托的伪书,所以并不可信。惟齐武帝因此起穿针楼,以供七月七日宫人登楼穿针(见《舆地记》)则确是事实了。 因为以喜子(即蜘蛛)为符应,于是至唐世索性捉喜子以为得巧的多少了。如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云: 此外唐时又有化生,乃是蜡作的婴儿,唐王建《宫词》所谓“七月七日长生殿,水拍银盘弄化生”,也即明人《岁时纪事》所谓“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本出于西域,谓之摩睺罗”。实即古之所谓乞子,不过至是更为具体罢了。至于宋时,又有谷板花瓜果食种生诸物,于是除玩意儿以外,又有吃的东西了,如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云: 按:谷板今广东尚有此风。花瓜今亦有之。果食当即今之所谓巧果。种生即今所谓豆芽,今各地犹有此物以乞巧的,正与古之用针同意。惟乞法不同,系放于水中,以观影的种种。此法似始于明,如明刘侗《帝京景物略》云: 惟仍用针而不用芽,今南京有用草的,亦取其纤细如针之意。至如山东荣成用芽而不用水,则又是一种乞巧法,如《荣成县之迷信》(《中华全国风俗志》引)云: 此外福建乞巧有用蚕豆,不知用意何在。武昌则于是日为吃星日,户无大小,必纯肉食。以乞为吃,真可谓实惠之至了。至广州之乞巧,则十分热闹,如《广州岁时纪》(同上引)云: 以一七夕而有如此繁礼缛节,可谓他处所未有的。至七月七日水广西亦有此风,称为双七水云。 本文节选自《事物掌故丛谈》(大字本) (插图:赵澄襄) 《事物掌故丛谈》(大字本)是专门为中老年读者量身定制的版本,其特有的大字体、大行距等要素,增加了中老年读者的阅读舒适度。对做晚辈的来说,这套大字本也不失为一份富有诚意的送礼佳品。子女在外的日子,父母可以与文字相伴。可以说“大字本”出版有其历史,更有当今老龄化社会的实用价值。 一部关于民俗文化、日常生活、市井百态的百科全书 —————————————— 探究日常生活中五百多种事物的最初来源和历史演变 《事物掌故丛谈》(大字本)杨荫深编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典文学史家、民俗学家杨荫深代表作 考镜源流钩沉索隐 ———————————————— 邓明题签潘方尔篆刻仲富兰作序 名家荟萃风雅兼具收藏佳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l.com/qnzjj/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荐读以强军目标为引领牵牛要牵牛鼻
- 下一篇文章: 重读闫红被歌颂了千年的一桩诱拐妇女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