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小镇中医科普大禹治水与中医药的
相信很多的朋友都曾慕名来参观我们景区的中医药文化浮雕景观长廊,作为园区的工作人员,小编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医药文化为何会刻一个大禹治水,这里面也没有医药的元素在里面啊? 那针对这个问题,今天就借助这篇文章,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那这里呢,先向对我们景区尚且不熟悉的朋友介绍一下刚刚提到的中医药文化浮雕景观长廊。 坐落于广州市从化岭南中医药文化博览园的中医药文化浮雕景观长廊,在年荣获了“最长的砂岩深浮雕”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是继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岗石窟、麦积山石窟、大足石刻的第六大中国石刻艺术奇观,向人们完美展现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鸿篇巨著。 景观长廊总长度米,整体幅宽3米,厚度20厘米,雕刻起伏深度为10-15厘米。浮雕以清晰的时间概念,按照从古至今的年代顺序,由中医在人类生产实践中的发现,到每个时期医学的发展规律和实施应用为主要内容,涉及人物余人,中医典故余例,中医典籍多部。 同时,该景观长廊利用天然资源,因地制宜,以山丘挡土墙为主体,墙体采取自然古朴、健康环保的天然红砂岩石材,用深浮雕工艺沿山建造,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装饰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以时代背景特色为辅助元素,图文并茂,立体生动。 今天这篇文章呢,主要具体讲一讲,大禹治水与中医药的联系。说到大禹与中医药啊,我们需要先提到另一个人,他就是编撰《儒门事亲》的张从正,人称攻下派的代表人物,有一个禹功散,可用于治疗停饮肿满。这个方子中,用牵牛子配合茴香、木香研粉,以生姜汁送服,能够开凿二便,使水归大海。 那么停痰留饮肿满之证,就不会在体内泛滥成灾。张从正认为,病非人体固有之物,既然积滞在体内,就要把它通导出来、这些陈久的病理产物通利后,肠道就会很干净。而这些痰饮、瘀血、食积排泄过后,新鲜的气血就会不断生成、所以虽然我们没有进补,却有大补在里面,这叫以通为补。 那为什么治疗水肿胀满用禹功散呢?大家看,谁最会治水?那当然是我们本期的主人公——大禹!中上古时水灾频繁,百姓雅以安康,大禹把水患平息,这份功劳非常大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呢?他总结前人治水失败的教训、领会到治水堵不如疏的道理,于是采取疏通的方式,将水引到大海中,最终成功治理好了水患。 如果水势小,你堵堵可以,如果水势大的话,那实在是无济于事。你只有开山凿河,在中下游疏通江流,使山川之水直接奔入大海,那么真正洪水来时就不会搞得到处都是水灾。 对应到人体也是一样,如果身体会肿满,那肿的不是肉,而是停留的水饮。这时你就要打通水道,使水湿能气化从膀胱而出,停留的水饮有去路了。肿满自然就消了。 张从正这三味药的禹功散,有木香、小茴香在前面行气,气行则水行,有牵牛子在后面逐水,这就像木香、小茴香两位小伙子,在前面牵着牛鼻子,不断向前走,木香、小茴香吃完后,体内的积液会气化成水,从小便出,大肠里的积气会消散,不断地放屁。张从正真的很会用流通身体气机的药把身体气机盘活,上下内外能对流才是大补。 牵牛子 小茴香 木香 所以临床上也常用这两味香味药,转动腑肠瘀滞的气机和水饮,使浊阴出小窍。有它们两个在前面开山辟路,那牵牛子在后面攻逐停饮肿满的力量就更足了。 这就是为什么大禹治水没直接运用到中医药,却在这以中医药为主题的一千多米的奇观中有一席之地,因为后人正是借助其思维,以其堵不如疏的道理、方法来指导临床用药。 因此,大禹治水的这一行为,也不自觉地为中医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方药并不是中医的全部,在其背后指导方药的理法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尤其是想要在中医上取得进步的朋友,我们在学习中药的时候,不应该只局限在眼前所介绍的功效,甚至是只看它可以治什么病,而应该看到它背后的道理,治病的方法,只有掌握好理法方药,这样才能真正学好中医,才能有的放矢,药到病除。 END 图片来源:自制或景区内拍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按要求注明出处。编辑:知鱼‖校对:陈晓彤‖审核:陈亮「点个在看,再走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j/12716.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年古方五香丸的历史渊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