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中书城
月亮走,我也走, 我给月亮手扯手。 我问月亮到哪去, 月亮光笑不开口。 ——花儿与歌声 《花儿与歌声》是文字、花草、歌谣的三重奏,以纯美质朴的24首传统民谣引领章节,以摇曳美妙的24种花草为象征线索,讲述了一个留守儿童与乡村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和动人故事。有思想,有温度,有特色,拿起爱不释手,掩卷让人沉思。 这是一部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思想深度和感情温度兼具的优秀文学作品。作者直面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发现并挖掘他们生活和成长困境中向善向美、积极乐观的精神,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爱与希望的向往。 核心提要: 聚焦农村留守儿童成长 河南是个劳务大省,农村留守儿童便成为一个庞大群体。《花儿与歌声》聚焦的是中原大地上一个特殊的乡村三口之家,以11岁的留守男孩范大强离家出走遇到了盲妹妹心明并带她走进学校为开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情描写了留守儿童与乡村老师之间的真挚情感,热情歌颂了那些扎根基层的教育工作者。 “这本书我写了8年。”孟宪明说,为表现农村留守儿童真实的生存状态,他无数次走访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家庭。“孩子们单薄的身影、渴望的眼神、质朴的情感,让我的心不由柔软起来。” 其实,孟宪明在年就已完成了初稿,可因自己不太满意就一直未同意出版。年,他将30万字的原稿全部推倒重写,并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小说的“章”是由文字、一句曲谱和描写野草野花的歌谣构成,小说便形成了文字、花草、歌谣“三重奏”。 中原民谣里的“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歌声》全书24章,选取了24种野草野花作为衔接,牵牛花、蒲公英、野菊花、星星草等等,都是在农村庭前屋后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野草野花。这就是书名所说的“花儿”。 孟宪明说:“这些野草野花卑微而强大、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水就葱郁的特性,不正是乡村孩子精神的写照吗?” 省文联主席邵丽说,对于成长在中原大地上的人来说,一听到蒲公英、牵牛花这些名字,就倍感亲切。书中的乡间歌谣、民谣,全是中原民间文化的精粹。这是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现了一幅幅淳朴浓郁的民俗生活图景。 “孟老师对中原民俗文化的坚守令我深受感动。”10月4日,《花儿与歌声》责编郑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首首传唱度极高的歌谣、一篇篇感人泪下的故事,没有刻意拔高、没有空洞说教,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浇灌。 文学是弱者的倾诉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把每个章节开头的曲谱放在一起,便是这本书结尾处的歌谣《月亮走,我也走》的曲谱。 这也是开头结尾的呼应。当有了视力的心明第一次看到美丽的校园和被月光笼罩的乡野、河岸,一下子理解了奶奶唱给她听的这首歌谣。 之所以有盲童这样的人物设定,孟宪明说:“真诚是文学的生命,文学之所以被人尊重,是站在了弱者的立场上说话。”他认为,文学是弱者的倾诉。儿童是弱者,残疾儿童更是弱中之弱。他希望通过作品能唤起社会对弱势群体更多的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最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g/2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