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分享中药:牵牛子

纵观国医药史,对牵牛子颇有研究并善用者,首推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曾有一花甲患者找到李时珍,自诉身患“肠结病”数十年,大便数日一行,且行之艰难,甚于妇人生产。若服养血润燥药,则胸脘痞闷不适;服硝、黄之类通利药,亦毫无感觉,如此30余年,深为痛苦。李时珍为其诊治之时,见患者体胖,每日吐痰碗许,便认为该患者属三焦之气壅滞,以致津液不化而成痰饮,不能滋润肠腑而致,并非血燥,用濡润之药则留滞;用硝黄之类,走血分,无益痰阻,故均无效果。于是李时珍以牵牛子为末,用皂荚膏为丸与服,一服即大便通利,且不妨食,继而神爽。李时珍对此解释道:“牵牛子能走气分,通三焦,气顺则痰逐饮消,上下通快矣。”由此可见,李时珍不仅谙熟药性,且深知医理。通过临床实践,他创立的牵牛子能“走气分,通三焦”、“达命门,走精隧”之说,以及治疗“大肠风秘气秘,卓有殊功”的论述,丰富了牵牛子的药性理论。

牵牛子属泻下药下分类的峻下逐水药。

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泻水通便,消痰涤饮,杀虫攻积

1.水肿胀满,二便不通

本品苦寒,其性降泄,能通利二便以排泄水湿,其逐水作用虽较甘遂、京大戟稍缓,但扔属峻下逐水之品,以水湿停滞,正气未衰者为宜。治水肿鼓胀,二便不利者,《千金要方》单用研末服;《儒门事亲》以之与茴香为末,姜汁调服;病情较重者,可与甘遂、京大戟等同用,以增强泻水逐饮之力,如舟车丸。

2.痰饮积聚,气逆喘咳

本品能泻肺气,消痰涤饮,用治肺气壅滞,痰饮咳喘,面目浮肿者,可与大黄、槟榔等配伍。

3.虫积腹痛

本品能杀虫攻积,并可借其泻下通便作用以排除虫体。治蛔虫、绦虫及虫积腹痛者,可与槟榔、使君子同用,研末送服,以增强去积杀虫之功。

1.煎服,3~6g。

2.入丸散服,每次1.5~3g。

3.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1.孕妇禁用。

2.不宜与巴豆、巴豆霜同用。

甘草才疏学浅,如有不足或欠缺之处,还望海涵,请各位多多指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yl/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