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斑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449020.html

牵手语文,静静地教,静静地读,静静地写,自己亦是语文。

——静语轩

刘宁观课:

列彩老师的课目标明,思路清。上课开始就明确了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前置习作要求,让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如何把一件事情写清楚。如何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分三步引导:先梳理这件事情中的几个要素:地点、人物、事件,学生很快归纳出我和爸爸、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接着出示了三组词语,学生朗读,想象,从三组词语中读出了三个画面,弄清楚了三组词语分别是爬山前看到的的画面、爬山时的动作、爬上山后的情景。最后出示课文内容填空,让学生学习具体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归纳课文内容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项技能,在培养这项能力中,老师做了很好的指导,步步深入,让学生明白怎样概括叙事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学习默读、批注,边读边勾画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围绕老爷爷和我的对话,老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想象两个人的心理活动,然后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课堂小结回顾时,老师引导学生回顾爬山的过程,让学生试着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人物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要写清楚,而且把看到的也要描述出来。有了表达方法,老师在课堂上安排了练写环节。通过观察“给奶奶过生日”的图片,思考叙述顺序,想象生日前的准备、生日时的活动,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学生进行练笔,老师出示了自己的下水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回归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这节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阅读与作文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每节课都要扎扎实实的进行阅读与思维的训练,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白水小学麻列彩

11月11日,按照共同体研修活动的内容要求(围绕“语用”,教学中把阅读和习作有效结合起来),我在冯雷中心校四年级执教了《爬天都峰》一课的第二课时。《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爬天都峰》一文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作者先用一句话交代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接着写了“我”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遇到老爷爷互相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然后写“我”手脚并用奋力攀登,终于爬上峰顶,最后写在峰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爬天都峰》是第二篇课例,根据单元要素、习作要求以及本课的课后题,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学习作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聚焦单元习作,开门见山导入课文。我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72页,看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问到:“你读懂了什么?”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我紧接着问“怎样才能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呢?”孩子们不出声,我微笑着引导“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爬天都峰》一课,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件事情写清楚的。”这样导课,是想让孩子们带着习作要求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

接着我带领孩子们一起梳理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在孩子们自读完课文的基础上,我提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孩子们很容易就归纳出“假日里,我和爸爸爬天都峰的事”接着我出示了三组词语:

抬头望笔陡发颤

奋力攀着爬

鼓舞勇气汲取

在词语朗读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想想,从这几组词语中,你想象到课文描绘的哪些画面?

这三组词语是我从“爬山前、爬山时、爬上顶峰后”这三个部分精心挑选出来的,在孩子们的发言中我很容易梳理出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因为是“围绕‘语用’,教学中把阅读和习作有效结合起来”的课堂探索,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归纳出:作者围绕着“爬”(天都峰)这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就有助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

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明确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我引导孩子们走进重点段落,学习作者怎样把事情过程写清楚的方法。

我抛出问题“想想作者是怎样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随后我带着孩子们研读课文。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给出了“学法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爬山前“我”看到了什么,用“”勾画出“我”怎么想的,体会“我”的感受。

在孩子们的朗读、发言后,我和孩子们理出了:“在云彩上面哩”“笔陡”“挂”写“我”看到的,让人感到天都峰又高又陡;“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等词句,写“我”想到的,让人感到“我”的害怕和畏惧,不敢往上爬。最后总结出:作者在写爬山前时,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样写就特别清楚。

依照第二段的方法,我让孩子们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通过朗读、交流,孩子们得出:重点写了“我”和老爷爷的对话,还写了“我”看到的老爷爷的外貌。

我让孩子们用横线标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并反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们很快看出:都是疑问句,都有“也”字。我进一步引导“透过他们的语言,你能猜出在问话时,这一老一小心里是怎么想的吗?”

在我的质疑和追问下,孩子们渐渐悟出:“我”和老爷爷会想,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您)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向对方表示敬意,说明这一老一少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我随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我”在山脚与老爷爷的对话,注意读出既惊讶又赞许的语气。

接着总结出:作者正是通过描写“看到的、听到的”把一老一少相互鼓励的过程写清楚的。

按照上面学到的方法,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学了六七段和八至十自然段。

孩子们通过自学得出:在爬山中,作者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的”;在爬上峰顶后,作者重点写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

学完课文,我进一步引导“回顾作者爬山的过程,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孩子们通过思索、交流得出:作者抓住了想的、说的、做的事情和内容写下来,这样就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最后,我引导孩子们对写作方法进行总结:要把一件事情写清楚,我们要按照顺序来写,就像《爬天都峰》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作者把“我”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都写了下来,把整个过程写得很细致。

课文只是“例子”,最终是要落实到阅读和习作上去的。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我让孩子们把课本翻到67页(课后有个小练笔“初试身手”),观察第二幅图,用一段话写写图片的内容。

孩子们在理清写作顺序(生日前、生日中、生日后),抓住人物怎么做、怎么说、怎么想的基础上进行课堂小练笔。

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家庭特点,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我是写作小达人。

观察妈妈或者奶奶蒸馍、炒菜、洗衣服或者做其他家务的过程,用一段话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注意用上本课学到的方法。

板书:

17爬天都峰

爬山前→看到的、想到的

爬山中→看到的、听到的

爬上峰顶后→看到的、听到的

教学反思:

课后经过共同体成员的评课及自己的反思,我深深地感到:虽然反复研读了教材,翻阅了很多资料,精心写了教案、设计了课件,这节课仍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

1.我没有把握好学情。我执教的对象是冯雷中心校四年级的学生,这班孩子只有不到二十人,整体阅读量小,基础较差。对他们来讲,我设计的教学内容太多,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虽然整个过程都走完了,但没能很好地带着学生朗读文本、理解文本。应该取掉“理清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写作顺序”这一环节,用复习的形式直接引出,这就为后面学习把事情过程写清楚的方法和课堂练笔节约了时间。

2.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语文教学要多读,反复读,以读‘代’讲,以读‘带’讲,读写结合。第二自然段朗读指导还可以,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读出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为后面写“我”的恐惧和爬山的畏难情绪埋下了伏笔。但由于赶时间,爬山前“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及爬上顶峰后人物的对话指导很不到位。

3.“课堂练笔”没能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画面内容,确定写作顺序,抓住哪些重点内容去独立完成。由于留给课堂练笔的时间不足,又急切地想看到课堂生成,我对练笔前的提示太多。应给练笔留足时间,静待花开。等孩子们基本完成练笔,再出示老师的下水习作,并引导孩子们对练笔进行自评和互评。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1.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2.能把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爬天都峰》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要求是: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件事情写清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yl/1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