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本类药为沉降之品,主归大肠,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等功效。主要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第1节攻下药

性味多苦寒,沉降,主归胃、大肠经。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的作用,并能清热泻火。主要用于大便秘结,燥尿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常用药物如下。

一、大黄

苦,寒;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

(1)泻下攻积:温热病热结便秘,配芒硝;脾阳不足,积滞便秘,配附子、干姜;湿热痢疾,配黄连;食积腹痛,配青皮。

(2)清热泻火、解毒、止血:热毒疮疡,配金银花、连翘;烧烫伤单用粉;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配黄连、黄岑。

(3)活血祛瘀:瘀血证,配桃仁、红花。

(4)清泄湿热:湿热黄疸,配茵陈、栀子;湿热淋证,配木通、车前子。

煎服,5~10g。泻下攻积生用,且宜后下;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泻下力减。

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之要药,尤善热结便秘。并善活血祛瘀。有“将军”之称。

二、芒硝

咸、苦,寒;归胃经、大肠经。

(1)泻下、软坚:实热积滞,大便秘结,配大黄。

(2)清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配硼砂、冰片、朱砂;目赤肿痛,外用滴眼;疮疡肿毒,如乳痈、肠痈,痔疮肿痛等。

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玄明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

三、番泻叶

甘、苦,寒;归大肠经。

泻下导滞:热结便秘,习惯性便秘及老年便秘,单味泡服;热结便秘,腹满胀痛,配积实、厚朴;腹水肿胀,单味泡服,或配牵牛子、大腹皮。

温开水泡服,1.5~3g。煎服,5-9g,后下。

善治热结便秘。

四、芦荟

苦,寒;归胃经、大肠经。

(1)泻下:热结便秘,兼见心肝火旺,烦躁失眠之证,配朱砂。

(2)清肝:肝经实火证,配龙胆草、栀子。

(3)杀虫:小儿疳积,癣疮。

入丸散服,每次1~2g。外用适量。

第2节润下药

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味甘质润,归脾经、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促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主要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常用药物如下。

一、火麻仁

甘,平;归脾经、大肠经。

润肠通便: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多配其他润肠通便药同用,或配大黄、厚朴。

煎服,10~15g,打碎入煎。

最为适宜老年、体虚、产妇津血不足所致的肠燥便秘。

二、郁李仁

苦,寒;归胃经、大肠经。

(1)润肠通便:大肠气滞,肠燥便秘,配柏子仁、杏仁。

(2)利水消肿:水肿胀满及脚气浮肿,配桑白皮、赤小豆。

煎服,6~12g。

长于气滞津少肠燥便秘。

第3节峻下逐水药

大多苦寒有毒,泻下作用峻猛,服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溺留的水液随大便排出,部分药物兼有利尿作用。主要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常用药物如下。

一、甘遂

苦,寒;有毒;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1)泻下逐饮:水肿,鼓胀,胸胁停饮等证,单用研末,或配牵牛子,或配大戟、芫花;风痰癫痫,如遂心丹。

(2)消肿散结:疮痈肿毒,甘遂研末水调外敷。

人丸散,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醋制可减低毒性。反甘草。

泄水之圣药,善行经隧之水湿,药力比大戟、芫花雄。

二、京大戟

苦、辛,寒;有毒;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1)泻下逐水:水肿,鼓胀,正气未衰者,与枣同煮,食枣,或配甘遂、芫花;痰湿水饮停于胸膈,配甘遂、白芥子。

(2)消肿散结:痈肿疮毒,瘰疬痰核,内服外用均可。

煎服,1.5~3g;入丸散,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醋制可减低毒性。反甘草。

红大戟功用与京大戟相似,但京大戟偏于泻下逐水,红大戟多偏于消肿散结。

三、芫花

苦、辛,温;有毒;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1)泄水逐饮、祛痰止咳:胸胁停饮所致的喘咳、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及水肿,鼓胀等证,配甘遂、京大戟。

(2)杀虫疗疮:头疮,斑秃,白癣,单用研末,或与雄黄共研细末,猪脂调膏外涂。

煎服,1.5~3g;入散剂服,每次0.6g,外用适量。醋制可减低毒性。反甘草。

泄水逐饮力比京大戟稍逊,尤多用泻胸胁水饮,毒性比大戟、甘遂要烈。

四、牵牛子

苦,寒;有毒;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1)泻下、逐水:水肿,鼓胀,可单用研末,证情较重者,配甘遂、京大戟;痰饮喘咳,配葶苈子、杏仁。

(2)去积:肠胃湿热积滞,配木香、槟榔;大便秘结,配桃仁。

(3)杀虫:虫积腹痛,配槟椰、使君子。

煎服,3~9g;入丸散,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孕妇忌用,畏巴豆。(巴豆畏牵牛,应是牵牛能杀巴豆的毒性)

五、巴豆

辛,热;有大毒;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1)峻下冷积:寒积便秘急症,单用巴豆霜装胶囊服,或配大黄、干姜制丸服。

(2)逐水退肿:腹水鼓胀,配巴豆、杏仁。

(3)祛痰利咽:寒实结胸及喉痹痰阻,配贝母、桔梗。

(4)蚀疮:痈肿成脓未溃者,配乳香、没药;疥癣恶疮,单用炸油,以油调雄黄、轻粉末。

入丸散,每次0.1~0.3g,内服宜制霜用减毒。外用适量。畏牵牛。

适用于寒积便秘。张元素喻其有“斩关夺门之功”。不宜同时食热粥等热物。

本文摘自。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联系,给予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pz/7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