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虾爬子扎破手指,他全身中毒险截肢吃海
看点 只不过是吃个虾爬子!却被虾爬子扎了下手指,然后——竟然高烧不退,右手肿胀发黑流脓,差点丢了条命! 好端端的虾爬子,怎么会这么“毒”?!难道以后就不可以光手剥你了么?! 仅仅是被虾爬子扎了一下手指,珠医院时已是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烧不退,右手肿胀发黑流脓,差点丢了命。到底是为什么? 64岁的谭先生平时身体还不错,近日上午,他在处理海鲜时不慎被活蹦乱跳的虾爬子扎了一下右手手指,当时只是小小渗了一点血,谭先生觉得问题不大,也没做什么处理。 到了晚上,谭先生突然出现寒战,发高烧到40℃,整个右手前臂及手掌都红热肿痛。医院后,医生对症用了各种抗生素,效果都不明显,谭先生仍继续发高烧,右手肿胀加重,皮肤都开始流脓坏死! ^^陡然间凉风阵阵,吓死本宝宝! 究竟什么原因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呢? 经过一系列检查发现,原来谭先生是感染了一种叫做“创伤弧菌”的细菌,该病死亡率极高,医院建议谭先生必要时可能需要截肢,再行针对性处理。 随后,谭医院医院治疗。据医生介绍,谭先生医院时已是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高烧不退,右手肿胀发黑流脓,如果不及时处理,临床死亡率超过70%。 “创伤弧菌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种细菌,如果接触到被这种细菌污染的海产,如被海洋鱼类、贝类、虾、鱼钩等刺伤或食用生蚝、生鱼片等,都可能感染此菌。临床上常造成严重的败血症及肢体坏死,过程相当迅速,且死亡率极高,甚至有研究发现,75%的患者在入院48小时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万幸的是,通过系统的处理,目前谭先生的病情基本稳定,右手总算保住了,也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 医生提醒大家,创伤弧菌普遍生存于海洋中,5到10月是高发期。建议接触海水或生吃海鲜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处理虾蟹、生蚝、海鱼等海鲜时应戴手套,以防止扎伤;建议海产类食物绝对要煮熟再吃,因高温可以杀死创伤弧菌。 看完谭先生的遭遇,小编不禁神伤——还能好好吃虾爬子么? 技能get√如何安全地剥开一只美味的虾爬子作为一名资深的吃货,就算冒着绳命的危险,也决不能放弃这么鲜美滴食物啊!!小编今天就教大家怎么简单有效地剥掉虾爬子的壳,不伤手又能吃到完整的肉,吃货赶紧学起来! 方法一:一筷到顶 1.把尾部最外面两个小脚拧断,然后捏着尾部轻轻往上一折,再拧掉。 2.用根筷子从尾部贴着虾壳插到头附近。 3.左手把壳折开,右手按筷子,两手同时反方向用力。 4.背部整个壳就掀开了。 另一种方法就是头部数下第四节开始把边上一侧的壳轻轻掀开,一手捏着头,另一手拿着壳一掀就搞定。 方法二:松骨剥壳 不停地左右晃动虾身,给它“松松身”,等虾身松动之后,咬掉虾头,从尾部开始往前剥壳。这种做法需要掌握合适的度,要多练几次才能成功。 1、双手拿着头和尾,上下运动一下,这样会使壳会稍松动 2.如图所示,尾部在前面,双手拿着虾,两个大拇指按住背部的壳,食指和中指将壳往外掰 3.壳很轻易的就和肉分离开,从尾部朝头部掰 4.整虾的壳就被剥开了,是不是很简单呢? 虽然这个方法好用,不过由于虾壳比较尖且硬,在操作的时候还是要小心,以免被壳刺到手。 方法三:节节开 顺着虾身,由上至下剥壳。具体做法是顺着虾壳硬刺的方向慢慢剥开,剥开一节后顺势绕虾身再剥下去,一节一节地,整个虾肉就成了出水芙蓉了。尾部的虾肉最好先用牙签剥离一下,然后再整个拔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虾肉就剥成了。这种吃法速度相对慢一些,但能剥出一个完整虾身子来。 多知道点海鲜有风险,入口须谨慎!谭先生的经历不仅教育我们:尽量不要光手剥虾爬子!还教育我们:擦亮慧眼,下面海鲜藏的“毒”,你必须知道! -------------高冷分割线--------------------------- ★应广大家长要求,白清寨野外拓展一日营8月25日(周二)增加一营,暑期第四个白清寨户外营,千万别再错过了!★ 活动时间:第四期8月25日(周二),7点出发,17点返回 活动地点:白清寨滑雪场 活动对象:6至12岁孩子(孩子自己参加不带家长) 活动内容:学会看地图、使用指南针、掌握基本定向技术;掌握结绳、取水等基本户外技巧;熔炼孩子团队性,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及判断能力,让孩子放松心情、拥抱大自然 活动人数:35人 活动费用:元/人(包括交通费、保险费、餐食、教练费、装备费) 范老师 详情可参看“小记者报名系统”,野外拓展一日营活动。 趣味活动×开眼界×知识=华商晨报小记者团 如想更多了解华商晨报小记者团的详细内容,请拨打-、 来源:半岛晨报广州日报 编辑:大团子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的药品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咨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pz/2375.html
- 上一篇文章: 大连夫妻吃隔夜虾爬子中毒身亡
- 下一篇文章: 2018年4月6日延安日报杨家岭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