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拜床母防娃赖床,潮汕出花园山西拉牵牛
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 俺请七姐姐下天堂。 天皇皇地皇皇,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 自古以来,乞巧节都是一个属于姑娘们的节日,她们聚在一起劳作嬉戏,乞巧求缘。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告别小姑时说的“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初七”,就是指七夕节那天她们在一起嬉戏玩耍。 如今,全国各地都还保留有乞巧节的一些传统风俗,如广州有七娘会;台湾有拜床母、拜七娘妈;山西河东地区“拉牵牛”等… 全国各地有哪些有趣又特别的地方风俗呢?快来找找看有没有你的家乡吧。 广州 七娘会 七夕节,姑娘们会凑钱组成一个“七娘会”,从三四个月前开始筹备过节用品,用彩纸、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种精致巧夺的小工艺品。农历初六,便把谷种、绿豆放入瓷碗浸泡发芽,制作成“拜仙禾”和“拜神菜”,用以“摆七娘”。 摆七娘 七月初六夜,摆起八仙桌,燃一支上好的檀香,点亮灯烛,陈列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佐以古董珍玩、鲜花时果、胭脂红粉,供看客观赏,便称为“摆七娘”。 睇七娘 七月初六起一连三晚,四乡群众前来姑娘们的家中观看她们的手艺,称为“睇七娘”,哪家越是门庭若市,便越显体面。男士们还会在香雾缭绕中暗自窥探佳人的一举一动,若有属意,便日后托人说媒,喜结良缘。 拜七娘 七娘指的是天上七星的人格化——七星娘娘,传说中是儿童的保护神。没有子女的她能送子,有子女的她能保佑。所以许多人们会让孩子在十六岁以前配其香火,十六岁的七月七举行一场盛大的成人礼还愿。 拜床母 床母,就是床神,同样被认为是孩子的保护神。传说中七月七也是她的生日,家中有幼儿的就会在那天傍晚,于幼子床边拜祭。贡品有油饭、鸡酒(或麻油鸡),并焚烧「四方金」和「床母衣」。时间不能久,在焚烧完后就可以撤供了,不然怕她宠孩子赖床。还有说祭拜时不能拜酒的,怕床母喝醉了疏于照顾小朋友。 祭魁星 七夕是一个神仙过生日非常频繁的节日,掌管考运的魁斗星同样是这一天生日。所以古代的私塾或学堂都奉祀魁星爷,读书人拜祭起来更是不敢怠慢。在清代,台湾文献中就有关祭魁星的记载,写各个私塾在七夕夜竞相准备物资拜祭,彻夜饮酒,醒醉喧哗;也有的以戏目庆祝,甚至还有杀狗祭祀的。 山东 吃巧巧饭 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有吃巧巧饭过乞巧的有趣风俗,七个要好的女子聚在一起聊聊天包包饺子,其中有三个特别的饺子,分别放入了铜钱、针和红枣。乞巧活动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如果迟到了有钱的就是有福气,吃到针的手灵巧,吃到枣的能早日觅得良人。 做巧芽汤、贺牛生日 无棣、长岛等地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荣城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看巧云。民间传说,七夕三更躲在葡葡架下,能听到牛郎织女的耳边絮语。一些好奇的少年男女就会忍不住去试试看灵不灵。据说七夕过生日的除了神仙们外,还有牛郎的好伙伴——牛。所以无棣牧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 晒衣物、洗头、洗罐子 曲阜、宁阳等地习惯于七夕之日晒衣物。日照妇女在节日这一天都要洗头,据说这天洗头后,头发明亮柔软、香味馥郁。临沂一般都在这天洗涮油罐子。据说这一天油罐子特别容易洗刷,用水轻轻一冲就洁净了,如有某白某渍相助。 其他地方 浙江七夕香桥会在浙江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香桥,即用各种又粗又长的裹头香(就是用纸包着的香线)搭成的一座长约五米,宽约半米的桥,还会在栏杆上装饰五色线制作的花朵。每年七夕人们就会来参与其中搭制香桥。入夜后则祭祀双星,祈求福祥,然后焚化香桥,象征双星走过香桥欢喜相会,由鹊桥而来衍化。 潮汕出花园潮汕地区一种特有的成人礼俗。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陕西结扎巧姑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在七夕节的夜晚有举行各种乞巧活动的风俗,妇女们往往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还穿针走线,竞争高低。同时还举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动。 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山西“拉牵牛” “拉牵牛”,又称“五谷山”,原是“乞巧节”夜晚的一种娱乐活动,后因当地的百姓十分喜爱,于是便流传开来,成为河东地区的一种乞巧民俗。每年七月初七的晚上,农家姑娘们便身着盛装,聚集在村中的打谷场上,乘着皎洁的月色,拉手成圈,轻歌曼舞地跳个不停,引得村中的男女老少都涌到场边探首观望。然后开始分别饰演固定的角色唱和固定的唱词,场面热闹生动。 南京卜巧老南京人家七月六日先要将一碗净水“置日中晒之,夜露一宵”,次日清晨将一些折断的细草浮在盛水的碗中,再视细草的影子像何物(如呈算盘、针、如意、戥子、珠子、伞、箭、笔等状)来定巧拙(俗称“卜巧”),以验吉凶。 宁波“凤穿牡丹”在宁波民间的七夕祭品里,有一种宁波独有的供品,那便是印有“凤穿牡丹”纹样的金团。凤,象征女性;牡丹,喻富贵人家。“凤穿牡丹”图样隐含了将待嫁的少女嫁入富贵之家的期盼。 看完这些七夕节的习俗,是不是觉得比起送巧克力、约会什么的有趣多了?你的家乡有过七夕节的习惯吗?欢迎分享有趣的当地风俗哦~ 图片来源:网络 执行编辑:何遇芳胡禹疏 审稿:杨静 新媒体合作:观渺文创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pz/1741.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儿消化不良的症状有哪些
- 下一篇文章: 你吃的中成药,有可能正在害你得肝癌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