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民间有一习俗,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节”都用苹婆来供奉。

苹婆其名来自梵语,相传由唐代三藏法师从西域传入,并因七月初七又是牛郎与七姐相聚日,所以又称之为“七姐果”。

苹婆是在七月初七前后上市,且它是岭南珍稀果品,又称“凤眼果”,上市期约半个月,故平时不易吃到。

好了,看来是错过了...

一起来看看“凤眼果”是什么鬼?

明年再来吃好了!!!

凤眼果(Sterculianobilis),属梧桐科的一种植物。又称“苹婆”。凤眼果结于苹婆树,菜市场现在有外表棕黑色,泛油光,有皱纹的凤眼果,亦有剥去数层皮,见黄白色种仁的凤眼果肉出售,这些剥了种皮的凤眼果的功效表现能与莲子、银耳加冰糖共煮,其味香甜,更有温胃健脾之效。

长什么样?

苹婆(《植物名实图考》),乔木,高达10米。

树皮褐色。叶纸质,阔矩圆形至矩圆状椭圆形,长8~25匣米,宽5~15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基部钝,秃净;叶柄长2.5~5厘米。

圆锥花序下垂,长8~28厘米;花杂性,无花冠;花萼粉红色,5裂至中部,裂片三角状条形,被短柔毛;雄蕊柱柔弱,弯曲;雌花少数,子房有毛,具柄,5裂,花柱弯曲。

蓇葖革质,卵状,长4~8厘米,宽2.5~3.5厘米,具喙,熟时暗红色,被短绒毛。

种子1~5颗,椭圆球形,暗栗色。花期5月。果期6~7月(贵州)。

野生山坡林内或灌丛中,亦有栽培。

主要分布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药用价值

甘,温。①姚可成《食物本草》:甘,温。②《生草药性备要》:甘,平。

温胃,杀虫。治虫积腹痛,翻胃吐食,疝痛。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脏腑生虫及小儿食泥土,腹痛,癖块积硬。养肝胆,明目去翳,止咳退热,解利风邪,消烦降火。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生天婆究(小儿烂头疡)煅存性,开油搽;消热气,煲肉食。

内服:煎汤或研末为散。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搽。

①治腹中蛔虫上攻,心下大痛欲死,面有白斑:罗晃子、牵牛子各七枚。水煎服。

②治翻胃吐食,食下即出;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罗晃子七枚。煅存性,每日酒调下方寸匕,服完为度。

③治疝痛:罗晃子七个。酒煎服。(选方出姚可成《食物本草》)

怎么吃?

新派粤菜常将凤眼果剥皮去壳,用各种肉类(羊肉、牛肉等)一齐烹调食用(焖、炖),有养胃、清肠道、清热祛湿、明目等功效,特别适合南方气候食用。

欢迎下方留言讨论!

喜欢请给个大拇指!工资涨五毛!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
湖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l.com/qnzjj/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