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肌无力,中医推荐这13种中成药
重症肌无力,属于西医学的疑难病症之一。它的临床表现大多以四肢无力,日渐消瘦,胸腺增生,失眠多梦,眼睑下垂,复视。呈各种生理功能逐日下降,出現咀嚼无力,手不能平举,平卧不能自行起床,行走步履艰难。严重者危及生命。治法多以能量类、性激素类、维生素类以及补液等西药治疗,但痊愈者少。 重症肌无力从临床表现上属于祖国医学的痿证范畴。历代医家对痿证的认识亦日渐深入。 《素问·.痿论篇》认为痿证的主要病理为“肺热叶焦。”肺燥不能输布津液于五脏使五体失养,形成痿软。又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故提出了“治痿证独取阳明。” 《景岳全书·.痿证》提出,“痿证非尽为火证.。”并提出:“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矣,若概以火论,则真阳衰败土衰不固者亦不能堪。”这些认识比“肺热叶焦”、“独取阳明”之论又进一层。 《临证指南医案·痿》认为是:“肝、肾、肺、胃”四经之病。总之痿证是以脏气功能减退而引起肢体失养,痿弱不用之危病。 痿证辨证 凡起病急,发展迅速,肢体有力但是力弱,肢体拘急麻木,肌肉萎缩不太明显的,多属实证。 起病缓慢,逐渐加重,肢体明显弛缓无力,病程绵缠不愈,肌肉萎缩已经明显的,多属虚证。 发生于机体感受热邪导致的热病过程中,或者在热病症状消除之后发生痿病,同时伴有咽干、咳嗽的,病变在肺。 如果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 起病缓慢绵延不愈,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我们来详细看一下4种类型的痿病的症状、治法、选用方剂和中成药举例 肺热津伤 :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清热润肺,濡养筋脉。本证肺热而津伤已成,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适当佐以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清燥救肺汤(载于《伤寒大白》卷四)。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中成药举例 1、清燥润肺合剂 :桑叶、石膏、甘草、黑芝麻、阿胶、麦冬、苦杏仁、北沙参、枇杷叶。 :清燥润肺。用于燥气伤肺,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烦口渴。 :口服,一次10~15毫升,一日3次。 2、养阴清肺丸 :地黄、麦冬、玄参、川贝母、白芍、牡丹皮、薄荷、甘草。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3、槐杞黄颗粒 :槐耳菌质、枸杞子、黄精。 :养阴润燥,清肺利咽。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4、贞芪扶正胶囊 :黄芪、女贞子。 :补气养阴,用于久病虚损,气阴不足。配合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促进正常功能的恢复。 :口服,一次6粒,一日2次。 湿热浸淫 :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清热燥湿,通利筋脉。本证重在清热燥湿,不可急于填补,以免助湿恋邪,或热已伤阴,则应清养,仍需注意养阴而不得碍湿。 :加味二妙散(载于《外科大成》)。方中黄柏苦寒清热燥湿;苍术健脾燥湿;革藓导湿热从小便而出;当归、牛膝活血通络;龟板滋阴潜阳,养肾壮骨。全方合用,有清化下焦湿热,而又不伤阴之效。若湿盛,伴胸脘痞闷,肢重且肿者,可加厚朴、薏苡仁、茯苓、泽泻理气化湿。若长夏雨季,酌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若形体消瘦,自觉足胫热气上腾,心烦,舌红或苔中剥,脉细数,为热甚伤阴,上方去苍术加生地、麦冬以养阴清热。如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舌质紫,脉细涩,为夹瘀之证,加赤芍、丹参、红花活血通络。 中成药举例 1、黄柏胶囊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温疹瘙痒。 :口服,一次3~4粒,一日3~4次。 2、二妙丸 :苍术(炒)、黄柏(炒)。 :燥湿清热。用于湿热下注,白带,阴囊湿痒。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3、珍宝丸 :珍珠(制)、石膏、丁香、红花、土木香、木香、檀香、地锦草、沉香、麝香、牛黄、水牛角浓缩粉等29味。 :清热,安神,舒筋活络,除“协日乌素”。用于白脉病,半身不遂,风湿,类风湿,肌筋萎缩,神经麻痹,肾损脉伤,瘟疫热病,久治不愈等症。 :口服,一次20~30粒,一日1~2次。 脾胃亏虚 :肢体痿软无力日重,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神疲乏力,舌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健脾益气。 :参苓白术散(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子肉甘温健脾益气;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陈皮、砂仁和胃醒脾。若肥人多痰,可用六君子汤补脾化痰。中气不足,可用补中益气汤。心悸气短者,加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如肌肉麻木不仁,苔白腻者,加橘络、白芥子化痰通络;消瘦,舌质紫暗者,可用圣愈汤益气养血,再加桃仁、红花、牛膝活血化瘀。 中成药举例 1、参苓白术散 :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2、脾肾两助丸 :熟地黄、白芍(酒炒)、山茱萸(酒制)、党参、黄芪(蜜炙)、山药(麸炒)、小茴香(盐炒)、土鳖虫、杜仲(炭)、川贝母、泽泻、牵牛子(炒)、白术(麸炒)、鸡内金(炒)、川芎、茯苓、款冬花、麦冬、牛膝、肉苁蓉、甘草(蜜炙)、使君子仁、当归。 :健脾益气,滋补肝肾。用于脾肾虚弱而致的肢体倦怠,气虚无力,不思饮食,胃脘痞闷,腰痛腰困,腿膝疲软,头晕耳鸣。 :淡盐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肝肾亏损 :起病缓慢,四肢痿弱无力,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本证以阴虚挟热者为多,但应分清有热无热,虚火当滋肾,无火当填精,若阳虚者则又当温煦为治。 :虎潜丸(载于《丹溪心法》)。原方中虎骨用狗骨代替、牛膝壮筋骨利关节;锁阳温肾益精;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荣筋;黄柏、知母、熟地、龟板滋阴补肾清热;少佐陈皮以利气,干姜以通阳。本方治肝肾阴亏有热的痿病,为肝肾亏损证的基本方。 热甚者去锁阳、干姜,或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猪骨髓、鹿角胶、枸杞子、砂仁治之。若兼见面色萎黄不华,心悸,舌淡红,脉细弱者,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以补养气血。 若久病阴损及阳,症见怕冷,阳痿,小便清长,舌淡,脉沉细无力者,不可用凉药以伐生气,虎潜丸去黄柏、知母,酌加鹿角片、补骨脂、肉桂、附子等补肾壮阳。此外,也可加紫河车粉,或用牛骨髓、猪骨髓煮熟,捣烂和入米粉,再用白糖或红糖调服。 中成药举例 1、二至丸 :女贞子(蒸)、墨旱莲。 :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2、壮骨伸筋胶囊 :淫羊藿、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炙)、肉苁蓉、鸡血藤、红参、狗骨、茯苓、威灵仙、豨莶草、葛根、延胡索(醋制)、山楂、洋金花。 :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络止痛。用于肝肾两虚,寒湿阻络所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症见疼痛、麻木、患处活动受限者。 :口服,一次6粒,一日3次。4周为一疗程,或遵医嘱。 3、壮骨关节胶囊 :熟地黄、淫羊藿、补骨脂、骨碎补、续断、桑寄生、狗脊、乳香、没咬、鸡血藤、独活、木香。 :补益肝肾,养血活血,舒经活络,理气止痛。用于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经络痹阻所致的退行性骨关节病、腰肌劳损。 :口服,一次2粒,一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疗程为一个月。 4、龟甲养阴片 :龟甲(制)、覆盆子、鳖甲(制)、车前子(盐炒)、石决明(煅)、菟丝子(制)、山楂、桑葚、地黄、山药(炒)、牡丹皮、泽泻(盐炒)、龙骨(煅)、牡蛎(煅)、丹参、紫贝齿、熟地黄、制何首乌、珍珠母(煅)、牛膝、枸杞子、狗脊(制)、五味子、当归、女贞子(酒制)、茯苓。 :养阴软坚,滋补肝肾。用于动脉硬化,阴虚腰痛,胁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冠心病等症。 :口服,一次8-10片,一日3次。 一般外感所致痿病,起病虽急,如果治疗及时,诊治无误,部分病例可获痊愈,预后效果也很好;如果外感致痿,延误治疗或者治疗失误,或者内伤成痿,缓慢起病,但发真到严重肌肉无力,虽然经过多年治疗,但是效果一般不是特别好。若出现呼吸困难,吞咽困难,为肺脾脏气极虚的表现,预后较差。总之,只要通过科学的诊治,积极配合治疗,一定可以拥有较好的生活品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j/7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版中国药典毒性及特殊标注的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