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上海垃圾分类ldquo满月
用公开数据看清环卫世界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至今刚好满月。 日前,《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吴丹若赴上海采访多日,全面探访、直击上海垃圾分类实施近一月后,给居民生活和社区管理、垃圾回收、废品收购以及垃圾填埋处理等全链条带来的深刻变化,并对话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为你全面呈现在中国率先启动的垃圾分类的上海,一个月来的亮点、经验以及难点。 我们希望,这组报道能给即将在明年内更大范围实施垃圾分类的中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内容包括《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写的以下四篇专题报道,全文约字: 上海垃圾分类“满月”考①:垃圾分类,居民习惯初养成 上海垃圾分类“满月”考②:4种垃圾车分类清运湿垃圾处置是矛盾焦点 上海垃圾分类“满月”考③:废品回收行业已处在巨变前夜 上海垃圾分类“满月”考④:与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面对面 环境司南 作者来源:红星新闻用数据说话上海垃圾分类“满月”考①:垃圾分类,居民习惯初养成 发布时间:-08-03文章来源:《成都商报》社红星新闻记者吴丹若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至今刚好满月。 日前,红星新闻记者赴上海采访多日,全面探访、直击上海垃圾分类实施近一月后,给居民生活和社区管理、垃圾回收、废品收购以及垃圾填埋处理等全链条带来的深刻变化,并对话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为你全面呈现在中国率先启动的垃圾分类的上海,一个月来的亮点、经验以及难点。 我们希望,这组报道能给即将在明年内更大范围实施垃圾分类的中国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7月底,红星新闻记者在上海多个小区、垃圾回收站点采访后发现,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其实只需要一个月。 点位1:单位小区 居民垃圾分类很熟练,乱扔的越来越少 钱仓路梅三小区是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传统“老小区”,也是国家海洋局的职工小区。这个小区每栋居民楼都是6层,一梯4户,61个单元共有户人家。 7月底正值上海一年中最闷热的时节,下午6点气温仍然高达35度。红星新闻记者在梅三小区看到,从正门进入小区不到50米,就摆放着定点生活垃圾箱房与建筑垃圾堆。相关信息显示,这里两日保洁一次,夏季一日一次。 67岁的居民张莱莱急匆匆地把购买的萝卜、西瓜寄放在门卫处,随后穿上代表志愿者的荧光绿马甲,抹上驱蚊水,准时上岗垃圾分类志愿者工作。张莱莱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小区共有多名志愿者,大家共分为7组,分别负责巡查、调解、法律咨询等工作。垃圾分类志愿者以党员带头,每组垃圾箱每天需要1-3位志愿者,对居民垃圾分类投放进行检查和指导。 梅三小区垃圾房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现场的垃圾房内空空荡荡。据了解,因天气过于炎热,梅三小区更改了晚间的垃圾投放时间,从每晚6点-8点,变更为6点半-7点半。而早晨的投放时间仍为7点-9点。而更改垃圾投放时间,则是由居委会、小区物业和志愿者共同讨论决定的。 看到有两包分好类的垃圾被扔在垃圾房门前,张莱莱叹了一口气,捡起来确认分类无误后扔进了对应的垃圾箱。“这种打擦边球的做法目前仍然存在,不过越来越少。”张莱莱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小区居民已经逐渐养成了按时定点投放垃圾的习惯,垃圾分类也已十分熟练。 如果居民错过投放时间,那怎么办?“小区在干垃圾,湿垃圾的箱房上各留出一个投放口。我们以教育督导为主,到目前为止一例处罚都没有,一个月下来居民垃圾分类基本不会出错。现在垃圾分类全凭自觉,志愿者不再开袋检查,只有每天早晨清运前,物业公司的垃圾分类员会进行检查分类。”张莱莱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听说有的小区已经没有志愿者,预计3个月后上海大部分小区都将暂停志愿者督导,观察成效。”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梅三小区多位志愿者主要来自小区里的健康离退休老人,最大年龄超过80岁。这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机制,由街道办指挥,负责集中培训、监管督导和不定期抽查;居委会组织各小区志愿者团队进行早晚的垃圾分类值班,以宣传教育为主。张莱莱向红星新闻记者展示了居委会发的毛巾和饮用水,强调“志愿者都是无偿工作,只有饮用水和毛巾。保洁员原本就是物业公司的清洁工,薪水不变,可回收垃圾是他们的一点额外收入”。 身穿荧光绿马甲的小区志愿者 除了老人,小学生也是小区垃圾分类志愿者的来源之一。10岁的范萱(化名)拿着一把长柄火钳捡拾地上的烟头和散落的垃圾。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每次志愿者服务持续1小时,不到一个月,她已能熟悉地使用这个捡拾垃圾的工具,能捡起碎纸片和易拉罐环。 有意思的是,当记者询问小姑娘对垃圾分类的心得体会时,她很认真地总结说:“最开始又脏又累,要检查每个人的垃圾袋,一天要洗几十次手。我自己也分不太清楚哪些属于干垃圾、哪些属于湿垃圾,还需要上网查。现在什么垃圾都难不倒我了!” 除了帮助行动不便的居民投放垃圾,志原者的工作还包括拿着播放垃圾分类宣传语的录音喇叭,走遍小区里每个角落。范萱的父亲总是陪着她进行志愿活动,并对此十分支持。“这种志愿活动能从小培养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而且小朋友做志愿者,能激发成年人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当着大家的面连小朋友都比不过,谁都丢不起这个人。” 点位2:传统老小区 垃圾房智能化改造示范,方便也有不便 陆家嘴街道市新居民区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老公房小区,常住居民户,常住人口余人。与梅三小区一样,这里也是6层的旧式居民楼,户型多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没有电梯。过去每个单元门口都有一个垃圾桶,如今全面撤桶并点后,按照规定每10栋楼有一个定点垃圾房。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这个小区是上海市的垃圾房智能化改造示范小区,目前全市已经有多个试点项目在推进中。 市新小区自动垃圾房 市新居民区示范的自动化垃圾箱房位于小区正中央,有三个干垃圾箱,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箱各一个。自动化垃圾箱房不受投递时间限制,志愿者或保洁员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j/6791.html
- 上一篇文章: 晨报聚焦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
- 下一篇文章: 同心战ldquo疫rdquo,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