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通过五个任务,带学生深读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如何有效指导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难题:读书是很私密的活动,我们怎么知道学生读了没有?如何了解他们读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引导他们读得更深入更透彻呢? 王跃平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教科所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 任务链:使整本书阅读渐入“深”境 这学期,我要向全校教师开一节展示课。这节课要向听课的老师们展示什么呢?我是教整本书阅读的,与以前的单篇阅读有所不同,在这方面我有哪些实践探索呢? 整本书阅读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如何有效指导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难题:读书是很私密的活动,我们怎么知道学生读了没有?如何了解他们读到了什么程度?如何引导他们读得更深入更透彻呢? 循序渐进的任务驱动、阅读过程的有效跟进、阅读成果的进一步强化等策略也许可以解决以上的难题。下面展示的是这次课前和课中的几个渐进的任务以及学生完成的情况。 任务1:阅读《呼兰河传》与《蒲柳人家》 暑假前,我布置初二(10)班和初二(11)班的同学利用暑假时间阅读这两本书,这两个班生源情况不一样,可以做个比较:基础较好的班与基础一般的班分别会有怎样的区别。为什么推荐阅读两本书呢?我的出发点是想通过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走向深入。另外,这两本书都不厚,而且富有地方特色,有不少可比之处。 假期结束,两个班的同学上交了他们的阅读作业。交上来的作业,有的是“摘抄+赏析”,有的是“阅读小报”,有的是“摘抄+感悟”,还有的就是“读后感”,形式多样,不一而足,让我初步了解了他们的阅读情况。如(11)班的曹安妍同学摘抄了《呼兰河传》第三章(一)和尾声部分,还写了感悟,如下: 《蒲柳人家》 《呼兰河传》 初读《呼兰河传》,是在小学课本上。我还记得当时老师所讲的内容,那生机满满的园子和无忧无虑的祖孙俩,我一直认为这是个安徒生式的完美童话。可看完全书后却是充满了一言难尽的感伤,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过与迷茫。 故事的开头,“我”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孩子。 故事的结尾,“我”是一个身在异乡的大人。 整本书最触动我的,是祖父与“我”之间的亲情:“我”对祖父来说,是上天的礼物;祖父对我而言,则是童年的阳光。在“我”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愿意陪着“我”玩,而后花园则是“我”童年的天堂。“我”与祖父的故事也大多发生在那里。我猜想:在作者寂寞的一生中,那园子定是她对故乡最深的思念。 整本书中,作者一直在以讲故事的平淡的口吻来叙述,将故乡小城里那些或荒唐或沉重的往事娓娓道来。她并未将太多的个人情绪带入,而是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视角记述所有的不完美与不美好,她完好地将记忆里的悲伤与心灵深处的孤寂藏在故事背后。 不难想象,童年的后花园对一生寂寞漂泊的萧红来说有多么重要!那座小小的园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地方,是温暖她孤独灵魂的药方,那大概就是她精神的故乡。 不难发现,这个孩子的阅读力很强,眼光很独到。她所摘抄的两个部分具有强烈的对照意味,也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能将这两部分挑出来并摘抄下来,说明她读得很深入,语感、文感均超出了一般同学。如果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对学生这个“阅读共同体”来说,无疑是一种成果的跟进与强化,对其他阅读同伴是一种提升。 (11)班的杨佳玉同学上交的作业是“阅读小报”,小报中写道:“光看‘蒲柳’二字就感觉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这些乡野人家身上,极具真诚、友善还有纯真。对于身处钢筋水泥中的人们来说,这种蒲柳人家特有的质朴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精神境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返璞归真,做一户‘蒲柳人家’呢?”不难发现,杨佳玉同学读出了《蒲柳人家》的独特风味,也是阅读力很强的学生。 以上两个同学属于凤毛麟角,大多数同学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他们还处于读故事的层次,只是了解了大略的情节和人物。结合两个班级同学阅读的整体情况,我设计了第二项“跟进任务”,目的是让孩子们就情节方面做进一步的深入理解。不能只是了解大略的情节,而是要把握情节结构,欣赏情节安排的逻辑美;不能只是了解有几个人物,而是要能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揣摩作者塑造这些人物的意图。 任务2:按要求概括两本书的情节 1.仿照章回体小说的回目名概括《蒲柳人家》的每一章内容(亦可每两章做一概括)。 2.请用短语概括《呼兰河传》的每一章内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ulingl.com/qnzjj/1490.html
- 上一篇文章: 父母必知宝宝家庭用药的quot对
- 下一篇文章: 记住就能得分的中药鉴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