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医经验祝谌予先生炭药应用经验大全
来源│《名医真传——四十四位京城名医“口传心授”金记录》 编辑│师承小师妹 炭药即中药通过制炭后使用中药的总称,炭药在临床最常见的应用就是止血。 那么,炭药除了可以用于止血外,在临床还可以有哪些应用呢?使用炭药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今天,师妹就为大家奉上祝谌予老师的炭药应用经验,以便大家学习参考。 1常用炭药 祝老常用的炭药有山楂炭、炒内金、焦曲、焦白术、苍术炭、枳实炭、大黄炭、陈皮炭、防风炭、黑升麻、木耳炭、莲房炭、荷叶炭、侧柏炭、地榆炭、血余炭、棕榈炭、蒲黄炭、乌梅炭、杜仲炭、黄连炭、栀子炭、石榴皮炭等。 2炭药功用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古代医学家刘完素说得好:“夫物各有性,制而用之,变而通之,施于品剂,其功用岂有穷哉。”中草药炮制方法有多种,统而分之,不外生熟两大类。 生药性悍,多主泻,若体虚之人服之易耗损正气。而熟药性纯,多主补,炒焦和炭化就是其中的一种。 有些药物经炒焦和炭化后,原来的性味功用可能增强、减弱,或者完全改变。大致说来有下面几种情况: 增强功效的有三类 (1)消食药物:如山楂、鸡内金、六神曲、莱菔子等,经炒焦和炭化后,消食化滞的作用增强,甚至能消积磨痞,另外还能止泻止痢。 (2)凉血止血药物:如地榆、槐花、大蓟、小蓟等,炭化以后不仅能清热凉血,而且还能增强止血作用。临床常常用以治疗赤白痢疾、崩漏、便血、痔血、尿血等。 棕榈,味苦涩,能收敛固脱止血,经炭化后其性尤涩,固脱止血的作用增强。 (3)固涩药物:如乌梅能敛肺涩肠,生津止渴,炭化后固涩作用增强,且能止血痢,固崩止漏。石榴皮本为涩肠、止带、固精、杀虫之品,炭化后可用于止血、固崩,增强其固涩作用。 减弱功效的亦分为三类 (1)清热药物:如栀子、黄连、黄芩、黄柏等,炒焦或炭化后减弱苦寒药性。 栀子本为清泄三焦热的药物,炒后苦寒性减弱,泻火的作用变缓。 黄连本大苦大寒,能燥湿清热泻心火,用猪胆汁炒,泻肝胆实火,用醋炒治肝胆虚火,酒炒清上焦之火,姜炒清中焦之火,用盐水炒泻下焦虚火。虽然炒法不同,但总体来看,黄连的苦寒之性皆可减弱,药效也有所改变。 黄芩炭除清肺热外,还可安胎止血。黄柏味苦,性寒,能泻肾经相火,又清膀胱湿热。盐酒炒黑后制虚火,又治热痢下血。 (2)行气药物:炒或炭化后能减弱耗伤正气的作用,并能止痢。如陈皮炭、枳实炭等。 陈皮炭多用于理气、宽胸、止泻。 枳实炭多用于通滞、下气、消胀止痢。 (3)泻下药:炒或炭化后能减弱悍烈之性,起到缓泻的作用,如大黄、黑丑等。 大黄,又称将军。苦寒,有毒,苦峻力猛,善走于下,泄热通腑,推陈致新,荡涤宿食,下瘀血,破癥瘕。炒炭后峻下力缓,又能止血止痢,也可起到解毒的作用。 黑丑,又称牵牛子。味苦,性寒,有毒,为苦寒峻下之品,能逐痰消饮,通利二便。炒用泻下力缓,可防伤泄元气,亦使毒性减弱。 药效有增有减的药物,可分四类 (1)止血中草药:如侧柏叶,苦涩性寒,能清热,燥湿,凉血止血。而侧柏炭则寒性减弱,收敛作用增强,可用它治疗各种出血(其中包括寒性出血或冷痢)。 又如荷叶、莲房、藕节,一般常用以治疗热性出血,可是炭化以后凉性减弱,收涩作用增强,多用以治疗各种出血。 (2)解表药物:炒用一方面使疏风散寒的作用减缓,另一方面又可增加理血作用。 如荆芥炭和炒防风均有疏风达表、入血透气的作用,常常用以治疗皮肤瘙痒。说明这两味中草药的疏风作用减弱,而理血止痒的作用增强。 (3)健脾燥湿药物:如白术、苍术经炒、炭化后,燥湿的作用减弱,而健脾止泻作用增强,寓有补泻之意。 (4)其他:滋补药,如杜仲、木耳,炭化后补益作用略有减弱,止血作用增强。 改变药性 一些中草药,如山楂、麦芽、地黄、枣仁、蒲黄、苦杏仁等,经过炒、炭化后原有的功效发生改变,甚至相反。 生山楂有消食降脂、活血化瘀的作用,而山楂炭除有消积作用外,又有止血的作用。 生麦芽可消食、利乳汁,而焦麦芽除用于消食外,又有回乳的作用。 生地有滋阴凉血的作用,而熟地炭却有滋补肝肾、生精补髓、止漏固精的作用。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用化止血。 枣仁,生用补肝滋肾,醒脾,炒用安神宁心。生枣仁治嗜睡,炒枣仁治不寐。 苦杏仁,有小毒,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炒杏仁,无毒,专治咳血。 3适应范围 祝老除用炭药治疗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和胎动不安外,还擅长治疗泄泻、痢疾和皮疹等。 倾情推荐1全程取证班 (签订保过协议,不过退款) ←现在报名,立减+→ 2中医师承专长跟师实践笔记本 (15号令52号令考核初审必审材料) ←左右滑动查看青竹中医跟诊实践笔记本图→ 3中药辨识卡片 味中药饮片高清图 ←左右滑动查看青竹中医中药辨识卡片图→ 4味饮片中药辨识实物百宝箱 (15号令考核必考) ←左右滑动查看青竹中医中药辨识百宝箱图→ 5免费中医自助学习群 想查什么就发送什么,高效学习工具 ←小师妹的中医自助学习群→ 扫码加群免费使用 师承小师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邮箱zy qingzhuzhongy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g/7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