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ArchineeringDes
作者:顾乐明 小i最近在东京工业大学参加了一次课程设计。首先介绍一下背景情况,Archi-neering由Architecture和Engineer两个词各取一部分组成。是日本斋藤公男教授提出的设计理念,提倡建筑跟结构融合设计。 传统的设计合作模式中,建筑方案阶段结构参与很少。往往是建筑定完方案,扔给结构,让结构专业实现。矛盾往往在此时爆发:“这儿跨度这么大,要加根柱子”,“这不行啊,这个大空间是这次设计的核心,绝对不能放柱子”。。。。。。 ▲斋藤公男教授 本次设计课程就是一次基于Archi-neeringDesign的实践,由东南大学、东京工业大学、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联合举办。每个团队由1名结构工程师和7名建筑师参与,为期10天。 在东京工业大学大冈山校区的中心区域,坐落着该学校的“主楼”(mainbuilding)。 ▲东京工业大学大冈山校区 主楼于年为纪念该校从Kuramae搬迁到现址而建造。搬迁原因是当年关东大地震基本把原来的校区全部摧毁。所以,新校区的主楼虽然只有5层,但采用了钢骨混凝土结构。几经改扩建,主楼的外立面一直没有变化,高高的钟楼和立面也成为东工大的一个象征。 ▲东京工业大学主楼立面 主楼共有5个中庭,为分布在主楼内的大量教室和教研室提供采光和通风。几年前,因为学生数量的增加,在主楼最大的中庭内新建了一栋一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以应对教室的短缺。 ▲主楼中最大的中庭 这次的课程设计就是要在这个主楼最大的中庭内,设计一个大跨度屋面。该屋面需要同时有建筑和结构方面的亮点。同时,这个带有屋面的中庭需要设定使用功能。 基地的照片如下。中庭的平面尺寸为30mx60m。 ▲地面上看新建教室和主楼钟塔 ▲站在新建教室屋顶拍摄中庭 下面小i介绍一下所在第5组的设计情况。 概念方案 看完基地的后一天,我们组每人出了1~2个概念方案。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案,然后讨论。 ▲概念讨论 总共汇总了10多个概念方案,相当丰富。稍微详细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概念,这几个概念方案中的一些想法在最终方案中得到了体现。 伞形的方案 钟楼是东工大的一个象征,如果做一个很实的屋面,就会完全挡住钟楼。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 ▲伞形方案 该方案希望在中轴线上保证屋面开敞,两列树状结构与中轴线对称。整个屋面呈半开敞状态。 吊挂的方案 另一个概念方案从空间着手。在主楼的外面有一条樱花大道,是绿色的开敞空间;主楼内的教室是封闭空间,但没有绿色。所以,该方案想要营造一种绿色的封闭(或半开放)空间。 将屋面搁置在主楼两端,同时屋面下部悬挂一些平台,从主楼里面可以走到各个平台上活动。 ▲吊挂方案 连廊方案 小i出的方案如下。因为房间是口字型分布,如果一个人要从中庭的一侧3楼到达另一侧3楼,需要在同层绕中庭半圈,或者下到一楼进入中庭,再从对面的一楼爬到三楼。流线很不直接。 所以,小i想让两边的中庭的两边能够更方便地联系起来。同时屋面、连廊跨度比较大,中间最好能撑一下。于是小i提了喇叭花形式的屋面和若干座连廊。 概念方案还有很多,不一一叙述。仅放一些照片。 概念方案的讨论 我们对每一个概念方案进行讨论。没有一个方案大家都满意,但确定了以下两个原则: 1.教室已经非常紧张了,不希望再牺牲教室。如果要牺牲教室,在其他地方要补回来。 增设连廊的方案,我们需要把连廊两端的教室辟为开放空间,这样对教室的牺牲是比较大的。 2.我们应该要保证钟楼景观。 这就要求我们的屋面不能太实,否则在中庭里的人就看不到钟楼的景观了。 又进行了两天的讨论,依然没有所有人都同意的方案。 概念方案的确定 苦思冥想的小i有一天晚上又去了趟基地,重新理了一下思路。 ▲概念分析图 逻辑是这样的。首先中庭由主楼围合而成,作为一个服务于主楼师生的空间比较合适,而不是服务于全校。而且,小i在主楼中沿着中庭绕一圈发现,中庭这一侧是物理系,另一侧是化学系。其实两边的师生并不会需要经常到对面交流。 ▲现有平面的布置(中间为新加教室,红色为楼梯) 目前进入主楼的流线是这样的:如果要去目标的房间,就必须在回字形的楼里面进行平面和竖向的穿行。 而如果将中庭设置为主楼的交通中心,流线就变为人们进入主楼后,先到达中庭,然后从中庭内去到各个地方。而中庭两边的楼梯正好是联系主楼和中庭的竖向交通中心。 ▲中庭作为交通中心 但是楼梯在主楼里面,一般人注意不到。于是小i觉得可以在两个楼梯间的外侧设置两部电梯,两部电梯突出立面,自然形成中庭中两个视觉中心,可以引导中庭的人往两边进入电梯,到达各个房间。 屋面则沿着两个竖向交通中心向上进行发散,形成两个半朵“花瓣”。进一步强化了空间的两个中心,同时覆盖大部分中庭。 从空间的属性来说,主楼是内部私密空间,被屋面围合的中庭空间是公共空间。而屋面与主楼之间的空间,是半开放的空间,在主楼和中庭之间形成了过渡地带。 有成员觉得该空间可以用作更实用的功能,比如讨论室等。主楼总共5层,电梯其实并不是必须。于是,取消电梯,改为讨论室和开放的交流空间。 这一方案几乎瞬间得到了所有成员的认可。 建筑方案的深化和呈现 屋面与主立面的关系 屋面与两边立面的关系 屋面与校园轴线的关系 功能 结构方案的呈现 结构概念 对于两个靠在一起的“花瓣”结构,状态是不稳定的,需要在两个结构中间加一些杆件。可是建筑师希望两个“花瓣”结构之间呈现softconnect。 如何实现softconnect呢?小i给出的方法是将两个半结构分别锚固在主楼上。 由于3层和4层因功能需要存在楼板,所以在3、4层设置环箍并主楼相连。这样可以减少顶部锚固点的反力,而不会对建筑效果有太大影响。 同时,在4层结合建筑功能,布置三根拉梁进一步加强四层标高处半结构与主楼的拉结。 结构体系 模型和答辩 ▲放于基地模型中的1:模型 ▲小i在回答评委的疑问 ▲小组所有成员与评委老师的合影 感想 这是一个方案产生的全过程。汇报时,不会这么详细地写过程方案。但小i觉得这些方案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最终演变成最终的样子,其实是比较有意义的。 建筑的设计分为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机电专业。。。。。我们因分工获得了高效率,但是我们也因分工导致了割裂。我们所有专业应该要跳出自己专业的思维,进而在一个更整体的角度看设计。设计既不以建筑设计为绝对主导、也不以结构技术为主导,而是一种相互碰撞以后的结果。这应该就是Archi-neeringDesign所倡导的理念。 最终我们组获得了本次课程设计的大奖,除了小i,我们组所有人的名单如下:张科升(ECADI)、吴佳桦(东南大学)、杨凯文、ENOKIKotaro、INUIOshin、MATSUTAMAShiho、WAKAMORIMana。未备注的为东工大学生。 关于转载 因图片所有权事宜,本文不接受转载。 服务与合作 我们很高兴与建筑师合作,提供结构咨询和设计服务。如有兴趣,请联系下方小i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jg/12432.html
- 上一篇文章: 用小破烂画画,自由得飞起来转圈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