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淤血,尼玛,原来这么简单粗暴
从前有一个小仙女看我的理论学的“还不错”,试着询问“面色不均,唇色变黑”怎么回事? 从那一刻开始接触淤血体质,在化解淤血的学习过程中,貌似最常试用的就是三七、丹参、桃红四物汤等等,价格都不甚便宜,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就能精准疗愈,小仙女还在上大学,收入不佳,更是芳龄花季,不宜用复杂的药物。左思右想,还是解释了一下这个情况的来龙去脉,然后小仙女自己判断买了几盒便宜的丹七片(丹参、三七组成),吃了一段时间,嘴唇略有改善。 因为小仙女要准备毕业论文,还要实习任教,业余更是忙于家教工作,在可有可无的病症疗愈中没能坚持吃,断断续续几个月就过去了。 后来因为有人买了我的玫瑰花,反馈说效果很不错,这个让我心思大开,玫瑰花不是行气活血的吗!我记得看过一个文章说山楂也有破淤血的功效,这两个都超级便宜,而且食材两用,故而推荐给了小仙女。 没想到小仙女听完就很上心,立刻去超市买了一大把。一周时候再回访,大吃一惊,山楂加玫瑰比吃药效果还好。 治疗淤血,除了正常找中医开方子以外,很多中成药物都有治淤血的功效,根据症状不同,比如有治胸中血瘀的血府逐瘀、有治血瘀气滞的丹气、有治湿热血燥的皮肤病血毒丸、还有活血补血的“桃红四物汤”、脉络瘀阻偏瘫半身不遂的“补阳还五汤”,等等,,, 我曾经听我客户说,他去药店买血府逐淤丸,发现恰好药剂师也正在喝加量的“血府逐瘀”,药剂师说他也是淤血症,医生让他这么加量喝的。 还有我一个朋友得了湿疹,医生给他开了很多药,效果甚慢,后来发现自己兼有淤血,阴差阳错听说山楂、蒲公英、白蒿泡水喝不错,一起泡水喝了两周,效果比吃药还快。 详情参见湿疹不好惹,自诊记录 鄙人少年时气怪情执,多愁善感,导致现在舌下翻起来也有一点点青紫,皮肤也偶尔冒个脓肿痘,这就是淤血,我好奇了泡了一杯山楂加玫瑰,喝了一天,第二天早起看舌象,发现青紫清淡了许多,不禁大为称奇。没想到平民之物,竟然效果这么神速。 于是总结了这中间的共同奇物 ---- 山楂 查阅了许多资料,发现很多医家都及其推崇山楂治淤血,但不知道为什么治疗上,却一直很少有人用, 《本草纲目》里面对于山楂的论述节选: 山楂(音渣。《唐本草》)时珍曰∶赤爪、棠、山楂,一物也。古方罕用,故《唐本》虽有赤爪,后人不知即此也。自丹溪朱氏始着山楂之功,而后遂为要药。其类有二种,皆生山中。一种小者,山人呼为棠子、茅楂、猴楂,可入药用。树高数尺,叶有五尖。丫间有刺。三月开五出小白花。 实有赤、黄二色,肥者如小林檎,小者如指头,九月乃熟,小儿采而卖之。闽人取熟者去皮核,捣和糖、蜜,作为楂糕,以充果物。其核状如牵牛子,黑色甚坚。一种大者,山人呼为羊子。树高丈余,花叶皆同,但实稍大而色黄绿,皮涩肉虚为异尔。初甚酸涩,经霜乃可食。功用相同,而采药者不收。 时珍曰∶九月霜后取带熟者,去核曝干,或蒸熟去皮核,捣作饼子,日干。 酸,冷,无毒。时珍曰∶酸、甘,微温。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齿龋人尤不宜也。 煮汁服,止水痢。沐头洗身,治疮痒(《唐本》)。煮汁洗漆疮,多瘥(弘景)。 治腰痛有效(苏颂)。消食积,补脾,治小肠疝气,发小儿疮疹(吴瑞)。健胃,行结气。 治妇人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煎汁入沙糖服之,立效(震亨)。 化饮食,消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李时珍)。化血块气块,活血(明代医家宁原)。 震亨曰∶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 时珍曰∶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按∶《物类相感志》言∶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肉积之功,盖可推矣。珍邻家一小儿,因食积黄肿,腹胀如鼓。偶往羊树下,取食之至饱。归而大吐痰水,其病遂愈。羊乃山楂同类,医家不用而有此效,则其功应相同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对于山楂的论述节选: (这本书是民国大师张锡纯的著作) 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山楂∶味至酸微甘,性平。皮赤肉红黄,故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癖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俗名儿枕疼)。为其味酸而微甘,能补助胃中酸汁,故能消化饮食积聚,以治肉积尤效。其化瘀之力,更能蠲除肠中瘀滞,下痢脓血,且兼入气分以开气郁痰结,疗心腹疼痛。若以甘药佐之(甘草蔗糖之类,酸甘相合,有甲己化土之义),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 女子至期,月信不来,用山楂两许煎汤,冲化红蔗糖七八钱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若月信数月不通者,多服几次亦通下。 痢疾初得者,用山楂一两,红白蔗糖各五钱,好毛尖茶叶钱半,将山楂煎汤,冲糖与茶叶在盖碗中,浸片时,饮之即愈。 附∶《本草纲目》山楂后载有两方∶一方治肠风下血,若用凉药、热药、补脾药俱不效者,独用干山楂为末,艾叶煎汤调下,应手即愈;一方治痘疹干黑危困者,用山楂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按∶此二方皆有效验,故附载之。(张锡纯对本草纲目里面山楂方又强调了一遍) 然后近代国学中医博士罗大伦又对张锡纯的山楂做了详解,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瘀血导致的痛经患者的食疗佳品。这种痛经患者常在行经第1~2天或经前1~2天发生小腹疼痛,待经血排出流畅时,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且经血颜色暗,伴有血块。此时,大家可以取完整带核鲜山楂克,洗净后加入适量水,文火熬煮至山楂烂熟,加入红糖三羹匙,搅拌均匀即可。一般从经前3~5天开始服用,每日早晚各食山楂泥一羹匙,可以冲开水饮用,直至经后3天停止服用,一般会明显缓解痛经。这种方法是从民国时候的名医张锡纯那里借鉴来的,张锡纯认为山楂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能除痃癖症瘕,女子月闭,产后瘀血作疼。” 然后需要特别提出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张学文教授,首届国家国医大师。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广拜名师,勤奋好学。谙熟中医经典,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精通内科,擅长杂病,尤其在急症和疑难病症方面颇有建树。先后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卫生部重大科研成果奖。在中医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他在自己的《疑难病证治》书里这样介绍山楂: 山楂是常用消食药,传统认为其善消肉食、油腻之积,但经多年临床实践及参考药理研究发现,其能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流量,降低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强心及收缩子宫等,对心脑血管病作用广泛,临床长期用于心脑血管等疑难病证中,疗效显著,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疑难病擅用活血化瘀,山楂可当重任 余等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久病顽疾等疑难病,多有瘀血阻滞之势,或多痰瘀交加、痰水互结等病理。在精细辨证的前提下,合理的选择和应用活血化瘀药,往往可收较好疗效。 活血化瘀药甚多,药力强弱差异很大,力猛而峻者固可破久瘀之顽证,荡难治之痼疾,但也有伤血耗正之弊端。 而疑难之病,常是几年或数十年长期演变、日积月累而成。对此等疑难之病,欲求速效或偏求奇方绝招,绝大多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因此必须立持久之战略,建稳中求效之法,方是上策。 活血化瘀药中,其力峻猛者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之辈,久用易耗气伤血,对疑难病、久病邪盛正衰者,可暂用而不可久服。 桃仁、红花、川芎之属,活血虽为常用,其力亦稍嫌其峻,年老体弱者若搭配不当,也有一定弊端。 而丹参、生山楂等,药性平和,作用广泛,一药多能,活血化瘀功效确凿,久用或较大剂量应用,未见副作用。久病顽疾属瘀血所致者,可首选之。 我们用其治疗中风、胸痹、高血压、高血脂等,用之多收良效。 活血祛瘀当防耗血伤血,山楂可避害趋利。 瘀血现象存在于多种疾病多种证型之中,活血化瘀确能解决不少疑难之证,但若对活血化瘀药力量之强弱,利弊之多寡认识不足,往往也不易取得理想的疗效。 凡药皆有其偏性,中药治病就是用药物之偏性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盛偏衰。 活血药固为祛邪之必须,耗血伤血也寓其中,特别是疑难杂证需久用者,对其每味药的弊端、偏性必须有所了解,尽可能想办法避害而趋利。 一般在活血剂中佐以补血养血或缓和药性之品,如鸡血藤、当归、白芍、地黄之辈,人皆熟之,的确有防止其耗血伤血作用,而选择既可活血化瘀,又可养血补阴之品的恰当药物,也属临床必须掌握的技巧。 李东垣在《珍珠囊》中指出“山楂之甘,宜脾脏,消食积而不伤于刻,行气血而不伤于荡”,是对山楂的药力有深刻见解的评语。 张锡纯谓山楂“苦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是对其进一步解释。 两位先辈明确地指出了山楂消食活血药性平和的特点。 在疑难病中,对老年人血管硬化,高血脂所致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缺血性中风等病证中用山楂一药,既可以活血化瘀,又可以防止伤血,还有消食降血脂之功,故皆常用之。 生山楂可活血化瘀以消瘀滞,现代医学认为其能降血脂,扩张血管而降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中有瘀血症状,血管硬化、血脂高、冠状动脉供血不良及妇女痛经、产后腹痛等属瘀滞所致者,山楂一药可起多种治疗作用。 当然,对其不利的一面也不可忽视,山楂味酸较甚,对胃酸过多、泛酸者不宜。《本草纲目》认为:“生食多,令人嘈烦易饥、损齿”。《随息居饮食谱》认为“多食耗气”,这些是应该注意的。孕妇也尽量根据体质谨慎服用。 所以对于淤血,不仅仅是女生的专利,瘀血体质主要徵候是行血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者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瘐的人为主。常见有头发易脱落、眼干、口干、脸干、掉皮、肤色暗沉、唇色暗紫、舌有紫色或瘀斑、眼眶暗黑等症状,脉象细弱。过早出现老人斑,身上某部分莫名疼痛,女性痛经,男性舌下瘀青,晚上燥热,或者晚上心口跳动加快,或者有顽固性皮肤病久久不愈,可以往化淤血这方面靠拢一点点。 董青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anniuzia.com/qnzcd/7581.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喇叭朗诵比赛作品推荐
- 下一篇文章: 中草药治疗肿瘤的方剂,供参考谨记未经医